思考作文

时间:2021-08-31

【实用】思考作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作文 篇1

  老虎大王乔迁新居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森林。小动物们纷纷前去他家表示祝贺。

  这时,小猴子说:“老虎大王,您的新房子可真漂亮!可我有一点小建议,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老虎大王一听来了兴致,忙说:“快讲快讲!”小猴子说:“这走廊又宽又长,可看起来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如果放上一些花,那就更美啦!”其他小动物都点头称是。老虎大王也说:“真是个好主意。我要从我家门口一直到走廊尽头都放上五颜六色的花。

  那我可要考考大家——这条走廊长12米,我打算2米放一盆花,共需要多少盆花呢?”长颈鹿抢先回答:“12盆!一侧走廊需要12÷2=6(盆),两侧走廊不就是需要12盆吗?”大家都夸长颈鹿聪明算得快。一旁的小象不慌不忙地说:“我认为是14盆。每两盆花之间间隔2米,12米共有6个间隔,需要7盆花,两侧不就需要14盆花吗?”小动物们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可不是用普通的除法就能计算出来的啊!生活中的问题,还是要多多留心才对。

  晚上,老虎大王招待大家共进晚餐,小动物们都开心地围着桌子坐了下来。夜深了,小动物们纷纷告辞回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思考作文 篇2

  问题“会说谎的作文时怎样产生的?”

  课程标准说,写话习作就是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也与自己对话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讲那些过多的、静态的知识和程式来束缚学生,禁锢学生的心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话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倡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抵制抄袭等不良行为。学生为什么喜欢说假话呢,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曾经有一位老师讲一篇叫《小木船》的文章,讲述的是“我”拥有一只精美的小木船,好朋友在观赏时不小心摔坏了,“我”因为生气,摔坏了那位好朋友的文具盒,从此我们俩的友谊就破裂了。好朋友在临走的时候送给“我”一只精美的小木船,于是“我”就很后悔。老师要求模仿这篇文章写话习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把小木船变成了钢笔、直尺、圆规等,都是因为不小心摔坏导致友谊破裂,最后又都是好朋友临走的时候,赠送了被摔坏的东西。所以说,会说谎的作文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的,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教师逼的。作文偏离了生活,偏离了心灵,为作文而作文,学生也就瞎编了。

  这种虚构化的倾向,不但影响学生的文风,更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说谎不脸红,这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败。课程标准说写话习作是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这是方向性的规定。如果老师没有记住这句话,或者对这个理念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偏离这个方向,停留在为写而写这个层面,学生的语言就会变得匮乏、枯燥、空洞、无趣、虚伪,学生也就体验不到表达的快感和幸福感。

思考作文 篇3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而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本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这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思考作文 篇4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似乎总结了人类思考的方式与倾向——在评判、抉择时,理性之外,赋予自身情感。而在计算机诞生之际,人类文明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二进制。用数字1、0构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虽是又人类创造,却完全不同于人类思考问题时的感性,在机器世界,判断事件有着绝对的、无法让步的标准。

  当今世界,人类的生活已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尽管大多情况下,科技依然发挥着它积极向善的作用,可它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扩散、渗透。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也向人类发出警示: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而失去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同情心。的确,在设想、或是恐惧于人类社会被人工智能全面统治之前,也许我们更应该担忧的是,失去自己内心的人性与良知。因为不同于机器的只追求效率,人类真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当我们的热血依然流淌,依然秉承着做人的原则与善念时,我们才能能摒弃时代的杂音与科技带来的恐惧,看清未来的方向。

  关于人类与计算机的关系应该形象的比作为:电与灯泡。没有电的灯泡,只不过是一件易碎的玻璃制品,而通电后的灯泡却能照亮黑暗,带来光明。也就是说,计算机可以成为我们传递希望、联系美好的工具,却无法代替我们行使人类身上所蕴藏的一切美好品德。因为计算机永远无法明白责任与尊严的含义。它们无法像陶行知先生致力用公共的教育建立一个民主国家,创建教育理想国;无法如同傅莹女士温柔机智地应对外国国家对中国的辛辣讽刺,捍卫住祖国的尊严。因为计算机永远学不会爱与慈悲。不会像梁漱溟看见街上拉黄包车老人被欺辱落下一颗泪来,并从此不再乘搭人力黄包车;不会像郭小平校长用爱为艾滋病的孩子们遮风挡雨,他说建立“红丝带”学校不是因为对社会的公德心,而是对孩子们不求回报的真心!这样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无私奉献的决心又怎会是冰冷的机器能企及的呢?

  庄子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他认为,如果人为物所役,而失去人纯真的心,那么机器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庄子不是否定机器所带来的好处,而是相比机器让我们失去人心相比,好处只是蝇头小利。对于几千年后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庄子的话依然具有高度的警示作用。而放眼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的人失去了人类思考的特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纯真的心?是什么夺去了他们的价值观与同情心?是快节奏城市生活?或是每秒都有信息涌入的大数据时代?亦或是现代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可无论是哪一种改变了我们,其结果都将使这个美好的世界千疮百孔。人类起初创作机器是为了向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以节约更多的时间、精力让我们享受创造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可如果人类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便违背了机器被创造的初衷和意义,倘若人性一旦被机器泯灭,那么将只剩下令人发指的阴暗。

  站在高处,俯视这座城市,我望不到都市霓虹里闪烁着的一片喧嚣,我望不到车水马龙里锁住的一片拥挤,我望到的是人们忙碌之后的轻松愉悦,我望到的是万家灯火之后的点点温情。转身,我捧起一本诗集,享受着不可停滞的思考过程,享受这种幸福的真实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