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该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时间:2021-08-31

  一、小学作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上海也产生了以贾志敏老师为代表的,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为突破口,并强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功,以及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些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对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相当严重。从学生方面看,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或者觉得作文时没有东西好写的情况。至于文字方面如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连贯,意思表达不清楚,则更是比比皆是。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则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指导;重作文专门技能训练,轻作文基本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多写,却忽略了多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材方面看,至今还没有一本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各学科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其改革的力度也是最大的。那末,为什么学生作文的质量及作文教学的效率却长时间处在低水平状态上呢?山东郭宗明老师早在1992年论述4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时曾尖锐地指出:现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方法研究上下功夫,却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众所周知,一个学龄前的儿童,在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几乎是不存在多少障碍的。用5、6年的时间就让儿童掌握了口头语言,应该说,人类在教儿童掌握口头语言方面的实践是成功的,并且是多快好省的。而为什么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就不如掌握口头语言来得顺利呢?有的学生看似掌握了书面表达能力,他们的作文也能做到有中心思想,有内容,有条理,有情感,文字也顺畅,但却让人有一种虚假的感觉。

  以去年和今年上海地区的中考作文为例,去年的题目是《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死了一批母亲,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面对着母亲的遗像或遗容来表现母爱的。今年的题目是《良师》,结果在学生的笔下,又死了一批良师。为什么良师、良母都该死呢?难道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无以表达他们对良师、良母的感情吗?如果我们不去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勇敢地去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过分强调选材上的新奇所致。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灾难深重,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我觉得主要是由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与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所致。所谓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学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而其根源在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过难、过急。例如在对小学生作文的目的要求上,有的竟提出了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深选材要新的目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样的目的要求是违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精神的,也是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的。因此,这样的目的要求,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最后导致学生文风不正或是不会作文。

  所谓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把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概念混淆了。其实,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听懂。而书面表达时则无法借助这些有利因素。尽管有时候把心里想的如实写出来别人也能读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心里想的东西只有经过了一番构思以后,再用合乎规范的文字写出来,别人才能够读懂。然而,遗憾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有人竟将书面作文简单地与口头作文等同起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没有在学生学习书面表达这个刀刃上用力气,致使学生碰到作文越写越怕,越怕越不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