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氯气的说课稿7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氯气的生产原理》。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一单元。教材以海水中各种氯化物的基本含量为切入点,介绍了利用海水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产物的验证,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最后由氯元素的发现史引入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及气体制备装置。

  本课时的学习将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对前一专题学习内容的巩固又将为后续的溴、碘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将对以后相关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实验室制取原理。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此外,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为氯气制备装置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海水晒盐的原理,方法与过程。

  2、掌握氯气的工业制法,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氯元素发现史的学习,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

  3、通过对尾气进行处理,树立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几张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大海图片。在轻松的氛围中,向学生提出疑问:“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能够说出海水的相关成分。并告诉大家海水中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知识。

  2、实际感受,回顾历史。

  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杯海水,并请他们品尝海水的味道,在学生切身感受到咸味后,提出疑问:“海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那而偶们该如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展示古代“海水晒盐”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海水晒盐”的过程。我将播放一段现代“海水晒盐”过程以及氯化钠综合利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之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以“小小的氯化钠有如此大的用途,那么氯元素作为最重要的成盐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引入大家对氯气发现的探究。

  3、视频播放,了解原理。

  我将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实验装置,并解释实验原理和步骤。在展示之前,我会向学生提供一则氯气泄露的报道,并由报道中的逃生知识: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往高处疏散等,引导学生猜测氯气的收集方法以及尾气的吸收。再通过播放Flash对假设进行验证,使学生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由实验室制法的缺陷引入工业制法的介绍。

  4、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课时难点的突破。我会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学生依据正极、负极附近均产生气泡,可得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我将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气体进行大胆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正极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产生氯气。负极收集的气体靠近酒精灯,有轻微的爆鸣声,证明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我还将引导学生对电解液进行探究,通过打开U形管两端的橡皮塞,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碱性物质生成。至此,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应方程式。

  5、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氯气以及海水中蕴藏着巨大宝藏,引发学生对保护海洋资源的思索。同时,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海水晒盐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装置

  3、气体收集

  4、尾气处理

  三、氯气的工业制法

  1、生产原理

  2、正极、负极

氯气的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氯气(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次氯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材料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制备好的氯气、氯水、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试管、导管、PH试纸、蒸馏水、盐酸等。

  五、教学方式及手段选择

  1、问题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教学过程

  20xx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味,然后被毒倒了。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3、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巧设实验,层层 推进

  (1)氯气物理性质:可通过展示实物以及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新闻图片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氯气化学性质:

  (a)与金属(Cu、Na、Fe等)反应

  紧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先分析氯气的强氧化性,再分析不同金属与氯气反应产物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

  氯气与金属反应时一般都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b)与典型非金属H2的反应

  观察实验视频,探究H2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初中所学的燃烧一定要O2中反应,对比现在H2的燃烧,能讨论给出燃烧一个更加科学的定义吗?

  (c)与H2O的反应

  [教学设计3]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筑起了水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氯气溶于水后有什么用途呢?

  [实验探究1]

  学生动手实验:把蒸馏水、盐酸、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在黄色的pH试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蒸馏水不能使黄色的pH试纸褪色、盐酸能使黄色的pH试纸变红色、新制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中间褪色,边缘变红色。

  《讨论》:①氯气中没有氢离子,水又不能使pH试纸变红色,为什么边缘显红色呢?(学生联想预测出: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生成了酸性物质 )

  ②但是为什么中间又褪色了呢?(学生分析是不是因为氯气也有氧化性,把色素氧化了呢?为了验证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2]

  学生动手实验:往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作概括。

  学生总结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或试纸不褪色;而潮湿的有色布条或试纸却褪色了。 《结论》

  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和强氧化性物质——次氯酸,它具有漂白作用。学生书写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开展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多媒体

  Cl2+H2O ==== HCl+HClO

  2HClO ====2HCl+O2↑

  介绍次氯酸的一些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漂白性学生讨论交流: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成份的区别。强调师生参与、生生参与。从而巩固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六、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1. 如果遇到开头一幕氯气泄露事故时,你将采用下列那种措施比较好

  A.使用湿毛巾捂住鼻口

  B.使用浸有氢氧化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C.使用浸有碳酸氢钠的毛巾捂住鼻口

  D.使用干毛巾捂住鼻口

  2、饲养金鱼所用的自来水(经氯气消毒)需经日晒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B、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中的细菌

  C、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D、除去溶于水中的Cl2,并促使次氯酸分解,以利金鱼存活

  3、[意图]课堂练习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把握重难点,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作业布置》

  1.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是盐酸?氯气与碱的反应可不可以先看成是与碱液中的水反应呢?

  2.写一篇化学小文章“我对氯气的认识”。

  [意图]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同时为下节课的内容铺垫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布置如上作业,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情感体验,又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七、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如Na,Cu,Fe等)

  ②与非金属反应(如H2,P等)

  ③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性质:a、弱酸性

  b、不稳定性 2HClO==2HCl+O2

  c、强氧化性,可以漂白。氯气的说课稿9

  今天我说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学中的氯气的性质。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氯元素是非常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也是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到的第一个非金属元素。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氧气这一具体单质的性质,但是对于这一类单质如何研究并不清楚,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提供了方法。而且,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为以后学习盐类和胺类化合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对于物质性质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并不了解,学习对于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对于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现象的描述都不到位,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本节内容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讲授法。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氯气基本只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学思路是:首先,我将通过一段化学史话引入氯气,之前学生对于氯气的知识了解很少,引用氯气的发现不仅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也使学生知识面拓展;接着利用这段史话使学生从中发现氯气的某些特性,同时展示氯气的样品让学生亲自感受氯气的性质。本节课我将还是使用传统介绍物质性质的方法,先介绍氯气的物理性质,利用其某些物理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譬如氯气泄露后逃生的问题;然后介绍其化学性质,通过氯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接着就开始从金属到非金属,金属从活泼到不活泼,分别是钠、铁和铜,非金属主要就介绍氢气、水和碱溶液的反应,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由于氯气的毒性较大,大多数实验采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将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最后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掌握了多少,我将运用提问与课堂测试的方式来进行。综上所述,这节课我将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和实验条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也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体会到化学世界的奇妙变化。

【氯气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1.《鲸》说课稿

2.《春天》说课稿

3.《桥》说课稿

4.《夏》说课稿

5.《春》说课稿

6.《印度》说课稿

7.《社戏》说课稿

8.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