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2)

时间:2021-08-31

  七、作业:背诵第1-4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ù)思厥(jué)先祖父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

  6、翻译下列各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③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教案】相关文章:

1.《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2.《品质》教案

3.《前方》教案

4.《下雨了》教案

5.《说美》教案

6.《别离》教案

7.《成功》教案

8.大班主题教案:舞龙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