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作文(4)

时间:2021-08-31

书作文13

  看到书,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去年逝世的季羡林和任继愈,心里自然免不了一份感慨,却又无从说起,只是一种飘飘悠悠的怅惋。

  说无从说起是因为连我自己都不明白到底是惋惜、悲痛还是为他们的人生而骄傲、自豪——或者两者兼有吧。

  “大师”称号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与文字打交道——这项在外人眼中无比枯燥却可以激起他们斗志的工作。我无法想象他们心中有多少对文字的热诚,是如海般广阔还是如天般无垠,抑或是无穷无尽,源源不断?

  书,一个人类文明的载体,或许就是有了这些文明的光辉,才使得它被世人传诵,被世人仰望和称赞。

  高尔基说“书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我觉得并不完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籍的启迪和教化,难道只有青年人吗?像季羡林和任继愈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

  可是纵观现代的教育,我不免悲从中来。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于读书的概念似乎只停留在考试、找工作上。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古人提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在口头,一个在心中罢了。

  我愈发感到两位大师的离去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我无法可想,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中国还有几个真正的大师?

  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只希望大师们在天堂好好地安息,大师们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由我们弘扬传承,由我们的手推广普及。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逝去的大师。

书作文14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诗。而相比它被人津津乐道的字面含义,我更愿意去探求墨迹之下的深远。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阅读精神的诠释。我向来认为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流途径——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遣词造句的拘谨,只剩下单纯的、灵魂的交流。认同一个作者,你会沉浸于他的作品,陶醉于字里行间溢出的人格魅力;排斥一个作者,你会对他的文章避之不及,以免深陷精神上的违和感。不需要知晓什么,不需要交谈什么,这是精神上的直接沟通。书到用时方恨少,又也许是一种寻知己而不得的失落?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探索精神的演绎。纸页间的财富永远无法衡量,它的耀眼、神秘与未知性促使一代代人投入到发掘其宝藏的洪流之中。揭卷而起,便是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又有谁能置此等奇遇于不顾?笔墨间的探索与荷枪实弹的冒险相去甚远,前者虽没有后者的性命之忧,有时却难上千百倍。而在字里行间摸索所带来的触动,终究会让你感受到一路艰辛的价值。它从不曾让我失望。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种感性精神的表述。一个能把书本真正“读进去”的人永远不会感到生命枯燥,因为他知道这片苍穹下最美好的景致已然执在指掌之间。而一个冷情淡漠之人,又怎么可能感受到那最纯粹的行文之美?视线掠过墨字,被某一个不经意的语句直击心脏——这是世上最神奇的情感传达。然而它的存在,却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目中见义则心必有感,心有所感则下笔如有神。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兴许就是在这样珍贵过程中的感悟吧。

书作文15

  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哺育我们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家,这个家有快乐也有悲伤。我喜欢书,因为它就是陪伴我一生的好朋友。

  书就像一片海,带来使人神清气爽的风,带来使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书就像一片茂盛的树林,装载着大自然的气息,描绘着自然界的美。书就像一位老师,给予祖国之花智慧,传递历史的光辉。

  书固然好,只是一本好书却没人欣赏,那可就浪费了!我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刚放学回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一进屋就看到桌子上有一本书,我就想:一定要在爸妈没回来之前写完作业,看这本书。我快速地写完作业了,就把那本书拿到我自己的房间去,我就开始像饿狼般地吞食着我的食物,我有滋有味地细嚼慢咽。爸妈回来了,我把书放在了自己的房间。爸爸一看他的书不见了,就问我有没有看到,我把书从房间了拿了出来,交给爸爸。爸爸就问我:“书怎么会在你那儿?”我回答:“我刚回来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就拿来看看。”“我的书放在那儿你能不能不碰啊!万一弄丢了怎么办?”“你又不是没有书,干吗看我的?”爸爸非常严肃地告诉我。我就说:“一本好书没人看不就浪费了吗?等你需要的时候我再还给你。”爸爸听了我的话有所感悟,再也不管我看书了。我从此也会看书了。只要是好书,对生活,对学习有帮助的书我都看。

  书真是好,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老师,它可以给予你很多知识。我喜欢书,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作文】相关文章:

1.书啊,书-作文

2.以书为友,与书为伴作文

3.书如人生-人生如书作文

4.关于书的作文:有书真好

5.书让我迷恋作文

6.关于书的作文

7.与书为友作文

8.建议书作文

9.我喜欢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