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旧书的作文(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旧书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旧书的作文1

  我是很爱看电影的,我能用《月亮代表我的心》中的经典曲调抒发我的感情:“你问我多爱看电影,我可以告诉你,我每周都看,每周五都看,月亮代表我的心......”虽然我如此爱看电影,但是,这一超经典的传统节目被逛夜市取而代之了!然而毅然去逛夜市的我,却不是为了那些花哨的饰品,有趣的玩具,香气扑鼻的特色小吃,只是为了去那又小又暗的旧书摊里看看是否有我心怡的宝贝......

  寒风凛冽,像一只只调皮的小小幽灵用长长的尖指甲划我们的脸,果真是美丽“冻”人了。可我和妈妈一路谈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很快就来到了松岭路。“旧时小摊拐角边,今日却全都不见”往日熙熙攘攘的拐角如今却冷冷清清,三两个小地摊,三两个路人,其中就有我和妈妈。

  两个黑影默默来到了旧书摊,一个黑影叫道:“掌柜的,货带来了没?”“带来了,钱带来了没?”“带来了,验货!”我拿出手电筒,仔细看起了书名,从想象世界中穿越回来了。

  突然,一本《查理九世》映入我的眼帘,我很早就想看这本书了,可是又不知从哪里买的到。而去图书馆,书是借到了,可至关重要的揭秘卡片,却没在书里。我猜,是一个良心不发现的人,偷偷地拿走了揭秘卡,于是我每看见这本书就两眼发亮,希望里面有揭秘卡,可每次都没有找到揭秘卡。我迅速翻开了书,一张黄色的揭秘卡夹在书里,我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好像卓别林在《淘金记》中吮吸皮鞋上的螺丝钉一样。我看了看摊主,他穿的很厚,身体被冻得有些发抖,却仍然和身边一个老人说话,不时传来他们爽朗的笑声。“这本书多少钱?”我问道,“七元。”我伸手要拿钱,他又说:“六元卖你了。”我抬起头,惊奇地望着他,“奖你好好学习!”他童心未老地笑着,我深知他卖书的不易,也深知他如果有机会上学......我缓缓递出那10元钱,不想他用力地把那4元钱拍在我手里。

  我和妈妈走了,留他在那寒冷的小地方继续摆摊.......

旧书的作文2

  循着一张张泛黄的书页,回望金色沙滩上银铃般渐去渐远的一串串脚印,任凭旧书的海浪时涨时退,沾湿我的裙摆,浸润我的眼角……

  “蒲公英,开黄花,风儿来给它理发”,看着这本早已没了封皮的儿歌书,儿时的声音渐渐回想在耳畔。小时候每隔几个月妈妈就要带我去外地看望爸爸,几个小时的车程往往会使小小的我烦躁,每每闹脾气的时候,妈妈总会拿出这本儿歌书和我一起唱儿歌。她那温柔的音韵总会让我安静下来。总觉得她就是风妈妈,带着我这朵小小的蒲公英飘向远方的爸爸。旧书是残缺的,而它记下的爱的旋律却是完满的。

  “狗的猫腻”“三克油”“有啊维阿康姆”,念着这些“专业术语”我不禁“噗嗤”一笑。这些极似小品术语的专业英文术语,惟我独创。遥想此书当年因我智慧的结晶红遍大江南北,也为那个将英语书当做天书的时光增添了无数欢笑。再翻开那花花绿绿的初中英语书,不禁惊叹。与里面的插图相比这花书皮只能用朴素来形容。旧书上小人的哭脸被改成了笑脸,笑脸被改成了哭脸,他们的哭笑都由我的阴晴而定。给他戴一副眼镜,更文雅;给她添一把太阳伞,千万别晒黑了;把这个人的头发剃短点,咦?怎么这么眼熟?——这不是朱黄吗?这张无心插柳的朱黄肖像画无疑引起了“真假朱黄”的纷争。甚至有一回老师叫他去照年级前一百名相片时,他说懒得去,叫我把书上的那幅肖像贴在光荣榜上……旧书上每一幅插图都有我彩笔的痕迹,每一个人物的装束都凝聚了我的灵感,这些笔触真像那位给蒙娜丽莎添上两撇胡子的艺术家,每一笔色彩都是缓缓流去的笔上流年……

  静静躺在书架顶层的,是我的故友,我们只在青灯黄烛下交谈。那枯黄干燥的书页,是同三毛静静躺在书架顶层的,是我的故友,我们只在青灯黄烛下交谈。那枯黄干燥的书页,是同三毛穿过小镇阿雍,被撒哈拉的热风吹焦的;那微微模糊的字迹,是同余秋雨苦旅文化,被敦煌飞天浸湿的;那泛着银光的波浪线,是和毕淑敏驻扎西北,被昆仑的冰雪覆盖的……每一本旧书,都是一位故友,越久越深;每一本旧书,都是一坛老酒,愈陈愈香……

  合上一张张泛黄的书页,不在回望金色沙滩上银铃般渐去渐远的一串串脚印,任凭旧书的海浪亲吻我的脚丫,抚慰我的心田……

旧书的作文3

  不久前,一则议论引发无数国人的讨论-——鲁迅携书走人,金庸提刀上阵。

  想来,鲁迅先生的书市旧了,不再新鲜了,那些事情远了,可以淡忘了吧?

  现在可还有人能够记得《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宏伟气势?可还有人记得画皮脸上撕下的狰狞?可还有人记得《刺客列传》“一剑挥毫,光寒九州”的勇往直前?可还有人记得风波亭中的滴滴残血?可还有……

  人自然是有的。可也即将不再有了。网络盛行,视频横飞,人们以为,手执一本旧书,品一壶香茗的日子早该结束了。有了电脑,书成了累赘;有了咖啡,茶成了粪土。看书麻烦,哪里比得上看看电视。

  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提到三国,不再去议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惊天之句,而是议论何处武打,何处爱情,乐此不疲,有滋有味。

  当人们提到《画皮》,不再去品味何处凶险,何处缠绵的绝美场景,而是谈论某位影星某个导演的绯闻趣事。

  当人们提到刺客,不再去畅想彗星袭月,白虹贯日的天地异象,而是去深究“无名”的种种帅气,令人钦羡。

  然而,一部电视,哪里能写尽金戈铁马,谋臣策士的勇与智?哪里能刻画出鬼魅丽影,阴气森然的怖与惧?又哪里能表达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与气概?

  多少年历史的沉淀,本越发锃亮的精华,在这个时代都变“旧”了,“旧”的无人问津,“旧”的令人生厌,然而这似乎也是正常,无可厚非的。连鲁迅先生,不过几十年岁月的文字,也被摒弃,被归为“旧书”,更遑论这些“老古董”了。

  或许中国在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旧书”中所蕴含的文化可以舍弃,所拥有的精神可以遗弃,所记载的国耻可以忘怀了吧……

  或许中国真的已经超越美国,毕竟,《孙子兵法》这本旧书,在国内读的人甚少,在西点军校却仍被奉为圭臬。

  那些旧书被翻开的机会越来越少,究竟是薪尽火传还是薪尽火灭?只希望在这“旧书”燃尽之后,再有一位鲁迅先生发出彷徨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