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时间:2021-08-31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通用15篇)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文体自由的特点,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通用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

  泛黄的纸页,隐隐散发的墨香——一本旧书随时代的更迭被保存下来。闲时翻开,你会发现其内容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仍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看来,中华文化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旧书。

  中华文化这本旧书教会你什么是幸福。王昭君是幸福的。面对毛延寿的陷害,被贬入冷宫三年的她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北方匈奴请求和亲,她挺身而出,甘愿做和亲的使者,使"边城晏闭,牛马布野",汉匈和睦,国泰民安。昭君幸福的笑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中华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明白: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也许我们曾经失落彷徨,曾经伤心悔恨,但当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脸上,幸福就会来到我们的心中。

  中华文化这本旧书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向未知世界进发。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相对于人类有限的知识而言,总有更大的未知领域。苏轼年轻时聪明过人,常得到他人的称赞。久之他便骄傲起来,在书房前自题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可是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他愈发觉得这幅对联不妥,便提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只有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中华文化这本旧书时刻提醒我们:满足是进步的敌人,自大是无知的表现。

  中华文化这本旧书让我们懂得做人要有进亦有退。"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当我们无路可进时要学会后退。李白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时,他高唱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潇洒离开;陶渊明无法改变污浊的社会现实时,他吟颂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自乐;王维在被叛军俘虏,授以伪职后退回到山水间,不关心仕途,只寄怀明月,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样的佳句。中华文化这本旧书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前进方式:以退为进,游刃有余。

  经过时间的洗礼,中华文化这本旧书残存的内容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否应该做这本旧书的传承者和发扬着呢?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2

  瑰丽月光,婆娑桂影,独坐灯下,捧一本好书,与古人交流,幸甚。

  浅薄轻狂,妄自尊大,这就是十五岁以前的我。直到后来与书为伴,与古人相遇,才改变了我。

  英雄泪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英雄把酒易水,诀别而去,明知不归路,却头也不回,踏上秦土。当秦殿寒气冷森之时,他抄起匕首奋力刺向秦王,分明感觉到了他的悲壮,无奈,这无异于惊涛骇浪中逆水而行的一叶孤舟,明知秦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却一定要奋力一搏。为什么?为了燕地百姓的期望,为了燕子丹的重托,当武士们拖着半死半活的荆轲出秦宫时,有谁看到他嘴角的一丝微笑,和眼中的一滴英雄泪

  没有理由,我不再轻狂,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深沉与无奈啊,真的英雄也难免完美,演绎着人间多少伤心的绝唱,于是远离浮躁,静心读书。

  诗仙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多少文人雅士一生都将万千宠爱集于这一杯酒中,它承载着的是文化,亦是秉性。孟德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生出数多豪迈;东坡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感慨生世浮沉;稼轩一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奏出离人血泪经过酒的涤荡,人人都有酒饱愁绝的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李白斗酒百篇诗,醉乐同在,就是最好的佐证。

  从这飘香的美酒中,我读到了千载文化,读到了扑鼻醇香,让我心醉神迷,流连不返。

  豪客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行走名山大川,流连小桥流水,该喜则喜,该悲则悲。一身豪气,义薄云天,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也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豪客生来洒脱无拘,喜怒哀乐,无须隐藏,尽情流露。

  我不再自锁,豪客让我更加爽朗,即使岁月流逝,花甲古稀,也会吟唱门前流水尚能西,廉颇老矣,饭量依旧!

  以古人为镜,可完善自我,读圣贤经典,可明白得失。古人之思为人之百态,与古人交,夫复何求?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3

  因为忘带工具书,所以只好在外婆家陈旧的书柜里翻找能帮助我学习的书籍。翻了许久,终于在书柜最里头找到了两本书,一本《成语词典》,一本《英汉词典》。我感到好惊讶,于是擦干净两本书上的灰尘,小心地翻开最先发现的《成语词典》。扉页亡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外婆的名字,是用毛笔小楷字写的。整本书的印刷质量不是很好,但在当时应该已算得上是不错的了。书皮是毛纸,在毛纸上又刷七一层绿颜料,那应该是外婆学生时代最时尚的颜色吧?书内的纸张是同样的毛纸,暗黄色。纸的质量不好,甚至能看见造纸时的纹络。书的封底角落印着不起眼的价格:0.47元。4毛7分钱?现在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在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4毛7分钱可是一个大数目了。那时候外婆家的条件不好,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外婆能够上学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在那个年代里,有几个长辈会舍得花“重金”去为本来不用读书的女娃买本“用不着”的书呢?

  再看这本《英汉词典》。书很小巧,封面封底的设计要比外婆那本高级得多,墨绿的皮革上镂刻着书名和出版时间:《英汉词典》,1981年。扉页上也写着一个名字,不过这上面写的是母亲的姓名。书页上圆珠笔和钢笔的字迹看得分明,看得出女孩子特有的一份干净.书的印刷也十分精致,书页都是米白色的纸。因年代久远,书页边缘有点泛黄,有些地方还折了角,但很整洁,看得出母亲很爱惜这本书。书的价格比外婆的《成语词典》贵了许多:0.88元。据外婆说,这个数字当时来说并不算“天文”,但也让母亲节省了整整半个月的零用钱才买到它!不难想象,当母亲攥着自己积攒的这些钱买书时该有多么兴奋!

  我轻轻地从书包里抽出自己的一本书,摆在那两本书的旁边。崭新五彩的封面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将书翻开,光滑的纸张,漂亮的插图,比那两本书不知优越了多少倍。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书是这么完美!目光瞥到封底右下角标着的价格,我不屑地一笑,那只不过是自己零花钱中一小部分而已!

  望着眼前这三本有着天壤之别的书,我似乎看到了历史的更替,时代的足迹,看到了科技浪潮的滚滚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