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十一阿里从开放走向封闭京东相反

时间:2021-08-31

  “我(马云)听见有公司说招两万快递人员,他是做电子商务的,我是挺为他着急的,我觉得这样的是要死的。必须让社会上其他人活好,帮你服务的活好。如果服务的不好,你可以请进更好的。”两年前央视对话,马云是如此评价竞争对手京东的,一句话,京东太封闭,不符合新商业文明精神。

  两年过后,京东没死还上市了。然后虽然阿里巴巴自己没有养物流员工,但2013年18.57亿投资擅长家电物流的日日顺,为了支撑天猫商超用户体验,又投资了万象物流,在2015年斥100亿巨额资金投资了圆通完善阿里的物流渠道下沉计划。

  一个月前东哥写过一篇文章《阿里越做越重“自营化”,京东却越做越轻“平台化”》。而阿里加大最后一公里物流直接投资,加强业务环节控制,“自营化”比较典型的现象。阿里和京东模式有很大的差别,但更大的差别还是微信去中心化的电商模式。

  一、分析两种电商模式,聚合是当下主流,但去中心化不可阻挡

  二、“京腾计划”,京东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天猫双十一”,阿里从开放走向封闭

  一、聚合模式和去中心化模式的争论

  两年前东哥写过一篇看似异想天开的文章《2015年,阿里腾讯京东三分天下》。两年后的情况,是不是如此,阿里的人比东哥清楚。京东年交易额逼近6000亿元,而微信去中心化电商被阿里多次封杀,严禁卖家通过微信固化会员粉丝。

  媒体报道的电商模式有很多,C2C模式,B2C模式,B2B2C模式,O2O模式,还有阿里希望主导的C2B模式,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解这些没有意义的概念。概念有很多,围绕着用户需求和品牌需求两个角度,核心就只有两种模式。

  聚合模式,在这里找到一切

  忠于渠道的聚合模式,简单解释就是聚合流量,聚合品牌(商品),一站式购物体验。从用户角度,在这里比较品牌,比较价格,比较服务,然后选择满意自己的品牌。在聚合这种模式下,品牌是被绑架的。在电商的时候,信息高度对称,方便用户对比,所以就尤其变得极端。当然同样是聚合模式,还分弱控制的淘宝平台模式,和强控制的京东模式。

  淘宝天猫平台模式,能够对应的就是传统线下就是集贸市场,百货公司。消费者在这里有无穷多的商品和无穷多的商户可供选择,商户能够自主管理销售商品。这种模式下用户选择无穷多,问题在于既有可能挑到高性价比的,也有可能挑到假冒伪劣产品,体验也非常差的商户。商户做好一个爆品可能一夜暴富,也有可能因为对赌错误,库存失控,倾家荡产。

  淘宝平台本身不买货卖货,只提供交易平台和工具,从中间收取费用和佣金。不一样的是,因为货架无限,所以淘宝,天猫能够装的品类,品牌要无限丰富得多,而且还没有高昂的房地产租金成本。

  京东当当零售模式,能够对应到传统线下的就是苏宁,沃尔玛、新华书店等等。京东通过大规模的自建仓储物流,消费者在这里享有有保证的商品和配送退货服务,而商户只负责商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然后销售,仓储物流的事情就交给京东处理。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商户卖货,还是用户购物都变得更加简单轻松!

  零售商主要通过规模效应,强化对上游议价能力提高毛利润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进而实现盈利。不一样的是,京东要比传统零售商的SKU要丰富的多,沃尔玛最大的卖场也就5万SKU,而京东同步销售的自营SKU就有200多万,平台SKU2000多万。传统零售的流量过于分散难以变现,而京东自营聚合了流量用户,可以做开放平台,可以赚取广告收入。

  去中心化模式,品牌活的更好才能更好的服务用户

  忠于品牌的去中心化模式,简单解释就是不聚合流量,也不聚合品牌,不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以品牌利益为出发点为核心的模式。在传统零售就是不依附于商场的品牌自营店,在线零售就是官网了。在传统零售当中,格力、海尔,还有大量传统服装品牌,为了不被渠道绑架,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在各大渠道之外,开了大量的品牌自营店。所以如果认真分析这几十年中国的品牌,有自己渠道的显然要比没有自己渠道的要强太多了,其中格力最为典型。

  在线零售体现的方式就是独立的品牌B2C网站,APP,在美国Gap,Zara这些传统品牌的官网都卖的不错。几年前出淘的品牌基本都挂了,而烧钱的传统品牌大有人在,却基本也没有官网做起来的品牌。直到有了微信公众服务号的出现,微信微店的出现。几天前发布会上,杰克琼斯说2014年半年时间在微信微店卖了2亿多,应该算是一个奇迹。现在微店模式越来越成为品牌的主流认识,而不是去浪费钱去做了没有人看的官网和APP。

  聚合模式很好,但去中心化也越来越重要

  那么到底是聚合模式好,还是去中心化模式好,惯性思考当然是聚合模式好,因为聚合模式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让用户选择更具有性价比的品牌商品。实则不然,聚合模式中间渠道商还要雁过拔毛一道,渠道成本基本占到了10-30个点。而去中心化模式下,品牌直接面对用户,这些钱既可以给用户让利,也可以留下来发展品牌。除了体验上不是那么便利,实际上更有利于消费者。

  电商的聚合模式下对品牌还有三大伤害。首先高度对称信息下,价格越打越低,没有足够高的毛利润率空间发展品牌。其次为了获取更好的流量位子,竞价获取流量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最后品牌想避免恶性竞争,商品创新和运营创新,又不能得到保护,模仿抄袭者太多。绝大部分商户品牌都会陷入恶性价格战漩涡不能自拔,尤其是纯开放式又不加以规则限制的淘宝模式下。卖家为什么不惜代价的出淘,也就不奇怪了。不赚钱总得想其它出路。

  目前以微信微店的开店和传统做官网、APP比门槛低得多,成本也很低,运营也非常简单,有很多人直接用微信个人好加粉丝做朋友圈电商了。但问题也比较棘手,没流量,会员管理的订单不能满足规模化增长需求,另外打通线下门店,没有物流解决方案实现闭环。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京腾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