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活在别处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篇一: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这真是句好话。郭敬明如是说,我很赞同。

  1968年前,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者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之后,米兰。昆德拉将它弄得世人皆知。

  这一句话就一天一遍地在我脑中镌了下来,如同浓硝酸腐蚀过的铜版。痕迹斑斑。历历在目。不可磨灭。

  恩雅说过,每个人都是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没离开故土一步异常疼痛。

  但我不会。

  我的根似乎扎在上海,就像人的迷走神经一样,一迷就那么远。这多少有点不了思议。我想我是中毒了,受了郭敬明的“花言巧语”,我想和他一样在那个霓虹灯纷乱的剪影里开怀大笑或者失声痛哭。

  繁华而苍凉。张爱玲如实说。那个生活在旧上海的温润女子如此评说上海。是谁说过:整个上海燃亮的灯火,就是一艘华丽的邮轮。

  旧上海在我心中是一部来的胶片电影,画面上布满白色斑点,没有一句台词,华丽的夫人、优雅的绅士幸福地微笑。夜总会的灯光像梵高的色彩漫过整个城市。没有背景音乐。或者有也是淡得不着痕迹,时不时地付出画面,如轻烟般一闪即逝,令画面无可名状地微微摇晃。

  我每天都在学英语解方程想上海,这些的这些让我想得心痛。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将来一定会生活在上海——那个让我心动又心悸的城市。它一直在脑海里旋转,旋转,再慢慢下沉,沿着神经的每一个末梢终于七扭八回地到了心脏,股股热血终于淹没了它它和血融为了一体,在我的身体里肆意流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我想我是病了,病得不轻。我总是梦见我坐在火车上,窗外是我的朋友,那些曾同枕而眠、无话不谈的朋友。她问:“你去哪里啊?”我说:“去上海。”她说:“去上海干嘛?这车不是通往上海的!”然后,车开了。我记得她穿着红色的连衣裙,而我一身黑装。我记得她说这不是上海的路,但当我准备下车时,火车开动了。我记得当时的太阳正媚,阳光正暖。我记得我的周围一片黑暗。然后我醒了。我起身赤脚去喝水,水划过喉咙,顺着食道一点一滴地坠入黑暗,慢慢地迂回肚子里,接着一片清凉。和着黑暗,我泪流满面。

  我不知道我最终到了哪里,那一直是个迷。我不会放弃的,我的血,我的心;我的肌肤早已被上海两字给烙上了印,那已经长不平了。

  我不会整天说上海上海我爱你。那很肤浅。七十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物理。文字和感觉永远有隔阂。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上海。生活在生活中。

【篇二:生活在别处】

  行走在这个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便有了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郁闷,生活像被蒙在厚被子里的鼓声,只是闷闷的响着,一下一下敲在心里,不清晰,却很疼。

  如果甘心将自己裹在一片混沌中,那么生活就是囫囵吞下去的一颗枣子,不仅毫无味道而且会哽得人流眼泪。

  轻轻拨开四周的云雾,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派云蒸霞蔚的绚烂景象,站在生活的别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这样复杂的生活的另一面,毕竟,再杂乱的线团拉直后也只是一根线而已。

  用眼睛看生活,会看到冉冉斜阳,看到雨雾蒙蒙,看到海阔山遥,看到悲伤背后的喜悦,看到挫折背后的勇气,看到失败背后的成功。

  用眼睛看生活,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在清晨六点的微光中醒来,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踏着朝阳走向教室,你会看到老师上课时散发着柔光的微笑和透露着智慧的双眼,你会看到下课时同学咧到耳根的嘴角和轻盈的如同小兔子的身影。

  用眼睛看生活,生活不再是囫囵一团,而是清晰的,美好的,灿烂到耀眼的,美丽得醉人的,你会看到生活这个大线团的最源头,你会清楚的知道这样一条让生活变得简单的规律: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生活,生活会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好。

  用耳朵听生活,会听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会听到雨打击花瓣的声音,会听到谎言背后的无奈,会听到批评背后的关心。

  用耳朵听生活,你会听到春天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春花瓣舒展身姿的声音;你会听到夏天雨滴打在窗棱上叮咚的乐曲声,池塘边蝉鸣蛙咏的歌声;你会听到秋天果实沉甸甸挂在树梢上晃动时的声音,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时爽朗的笑声;你会听到冬天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声音,孩子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堆雪人时无邪的咿呀声。

  用耳朵听生活,生活不再是嗡嗡作响,而是婉转的,清脆的,动听到极致,美妙到撼动人心的,你会听到沉淀在生活海洋最底部的真诚的声音,你会听到那么多打击你,批评你的人其实在对你说:“加油!”用耳朵分辨是非,用耳朵倾听世界,用耳朵听听自己内心海浪翻涌的声音,用耳朵听听自己的理想,听听自己生活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受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头顶这片天空的云卷云舒,感受身处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姿,感受脚踩这片土地的无边辽阔,感受母亲琐碎的唠叨,感受父亲厚重的关爱,感受身负为社会为祖国奉献的荣誉,感受为人类为地球节约每一滴水的自豪。

  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最璀璨的感受,是用心,去感受即使曾经被打败过,但如今仍然握在手心的那把余温尚存的灰烬,而这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

  用心去靠近它,用心去感受它,它是温热的,是纵然被倾盆大雨当头淋下也依然不会冷却的,是时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顽强不屈的,是等待我们用十年寒窗苦读去实现的,是值得我们为之不顾一切的。

  用心生活,用心铭记理想。

  从庐山中走出来,才能真正目睹它的雄伟与壮丽,从生活中跳出来,才能真正感受它的波澜与壮阔,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深刻与价值。

  这样,才算生活在别处,才是真正生活在生活的别处。

【篇三:生活在别处作文

  生活在别处。兰波的这句诗被昆德拉引用世人皆知,大多数人用来标榜自己的不同。可我还是写下了这个标题,这种感觉温情而有些悲哀,难以言说。

  漫长的时光像是一条黑暗潮湿的闷热洞穴。青春如同悬在头顶的点滴瓶,一滴一滴地流逝干净。是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上上个月的今天,祖母故世,我还清楚地记得燃烧冥币的场景,是灭了?还是化作了灰烬?

  死亡总是稍纵即逝的事情,容不得人思考或是回忆。因为短暂激烈,所以残忍。我常自责,责备自己返校离家时没有多凝视祖母一眼,就匆匆告别。那是种极真实的感觉,原本饱满的生命忽然硬生生多出大片空白,心底荒凉无限衍生却无能为力。如同无法挣脱蛛网的昆虫。宿命如此,难以更张。

  一些关于哀伤和阴郁的往事,渐渐地模糊了。以往毫无意义的一些生活元素归复平常。有时候忽然在想,我似曾爱过的那个走路晃晃斜斜的女孩她究竟是叫什么名字。我们认识过?素未蒙面还是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记忆如此虚浮,毫无牢靠。就像出现于生命的一些伤口,结痂,然后愈合,最后找不到一点痕迹。我们习惯了站在现时忽视以往。安妮宝贝曾说,“以为有过那一刹那,感受到的深情与宠爱,就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送你离开。”我确信,她是往事,亦如烟花。

  只有走过峡谷才听得到风的声音,只有路过三月才看得到樱花华美。并无心去探究什么,可一些划痕却难以抹擦,如同小时候被火星烫伤的脚背。这么多年过去,岁月的刁难依旧无力。

  考试,复习,应对监考老师凌厉目光,生活就这样被继续,那日送朋友出去,她忽然说一句,“你终会淡漠在我的记忆里,毕业,然后很少联系,再见时已是各自领着儿女。”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只是一些伤感袭涌上来,而我什么也没说。

  可能这就是最后的样子,不只我们这群人。别的什么可能最后也是这个样子。

  今日是情人节。那晚深夜压马路的时候,有封信从天上掉下来,你飘够了就早点着地吧。物价上涨,泪水太金贵,什么东西都比不了从前的廉价。

  你要找个愿意用生命守护的女人,和她结婚。

  我在困苦中,无从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