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山西近世民居就是这样,它有两个特色,一是黄土窑洞,一是砖瓦四合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人类丰富多采的物质生活中,居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每个人从来到世界的这一天直到去世都离不开“居住”问题.但是,民居不仅从远古的穴居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就是在同一个时代里,各个国家、民族,甚至各个地区,民居也千姿百态,各有其特色.民居的特色不仅仅为研究文化的学者们所注意,而且也成了人们回忆故乡、思念亲人、追想童年的美丽的诗情画景.
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山西近世民居就是这样,它有两个特色,一是黄土窑洞,一是砖瓦四合院.
窑洞,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不用说,黄土层是它产生的自然条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就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据考古工作者的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它已经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①由于这种自然条件,加之交通的不便,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诗,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磋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土屋不闻鸡犬叫,人家犹恐寇戎过.”土窑洞中是听不到外面鸡犬之声的,这首诗写出了真实情况.
窑洞是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如清康熙时所修的《隰州志》载:
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有曲折而入如层楼复室者.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牖,高下数层,缝囊捆屦,历历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驱犊,少妇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为苦.平地亦多垒砖为窑,山木难购,且窑中夏凉冬暖也.
雍正年间所修《岳阳县志》中还记载有关穴居的民谣说:
掘穴为居便作家,儿孙几辈长些些.生涯何处度长年,只在颓窑破洞边,猛虎骄狼搏得惯,深山苦海更三千.
嘉庆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15年10月23日)晋南地震,大量房屋倒塌,地震的主要地区平陆县“倒塌房屋二万余间,窑洞二万余孔”(张杰《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从地震造成房屋窑洞倒塌数字的比例,可以粗略看到窑洞在民居结构中所占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