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写人作文500字合集九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写人作文500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试,想必是广大学生再熟悉不过了的事吧!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下考试时同学们的样子呀!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介绍咱班同学考试时的有趣的样子吧!
今天数学考试,试卷发下来了,我心中默念:“千万别太难!”我接过试卷,浏览了一遍,不是太难。于是我“挥动”着水性笔,写了起来,哈!一路顺畅,过了好一会儿,这张试卷就被我搞定了,我长吁了一口气,心里想到:“老师说过‘细节决定成败’我一定要好好检查一遍才行。”于是,我把试卷从头到尾的检查了一遍,之后我东张西望,发现同学们考试时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
你看,认真复习过了的洪若翾写起来一路顺畅,脸上还时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好像她这次就要拿100分似的。瞧,刘建竹左手撑着脑袋,右手拿着水性笔在草稿纸上画呀,写呀,时而皱紧眉头,时而露出微笑,别说他肯定是遇到难题了。看,朱嘉夷正在摸鼻子,挠头发呢!我心想:这答案莫非还摸的出来?
不好,抄袭的一幕出现了,汪树欣正在顺利的写着试卷,她的同桌看起来离她很远,但他那身子,尤其是脖子,拉的长长的,原来他是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呀!不过,汪树欣警惕性很高,用左手死死地盖住了答案,让同桌弄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同学们写字的“沙沙”声,同学们越来越来着急,有的唉声叹气,有的眉飞色舞……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心不甘情不愿地交了试卷。我心里默默想到:老师说的对,成功只属于准备充分的人。
清晨的天空蒙蒙亮,露珠在大雾天气中停歇于叶子上。伴随清脆的鸟鸣,一天开始了。
背上书包,跨出家门,一位老人赫然出现在眼前,一把细长拖把被老人那双枯黄的双手紧握着。拖把经过之处,泛着点点光辉,格外动人。不知怎的,心里掠过一丝暖流。
“这么早起啊,打扫楼道吗?”爸爸站在家门口,向老人打着招呼。老人转过身,挺了挺背,温暖地笑了:“是啊,楼道没人打扫,拖一拖总比没拖好嘛!”爸爸拍了拍我说:“冰茹,这是刚搬来五楼的王阿公……”
我望着老人,他那古铜色的脸上刻画着三道皱纹,瘦如柴的身上穿着打过补丁的褪色衣服。听爸爸说,老人是位唱戏人。
晚上,又遇到了这位老人,老人笑着拍着我的肩:“孩子,学习怎么样啊……好好学习啊!”绿灯照在老人的鼻尖上。我回答道:“成绩嘛,还好啦!”
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啊,想当年还是位傻乎乎的孩子,眨眼已经是一位老头了。以往家里有的是钱,硬拽着让我念书,可是读到一半久经常和几个孩子一起逃学,直至最后就干脆不读书了……从小就好玩啊,直至后来我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现在,孩童的时间已经过了,不能再回到以前了。”
那个傍晚,老人和我谈了很久,让我也懂得了很多。老人告诉我,既然是戏人,就要把戏练好,让自己未来的时间不再匆匆流走。
每天清晨,经常会听到老人边打扫楼道边练着戏,时不时还会让我教他几个字。
敬佩这位老人,是因为他知道时间的宝贵;敬佩这位老人,是因为他懂得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节蜡烛继续点燃。
我的姑姑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一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不能劳累,但是姑姑却总是忙来忙去地干活。
这几天,气温骤然下降。姑姑很担心奶奶的身体,她怕奶奶年纪大了受不了这样的天气,于是不顾自己的腰病,忍着疼痛,在刺骨的冷风中跑了好多个商店,可都没有找到适合奶奶穿的羽绒服。
几天的奔波让姑姑的腰病更加严重了,走路的时候都不敢用力,一瘸一拐的。但是奶奶的羽绒服还没有着落。周末的时候姑姑再也忍不住了,她一瘸一拐,艰难地走在路上,要去给奶奶买羽绒服。
她乘坐着拥挤的公共汽车,从乡下跑到城里,在城里的市场中走了一上午??终于在一个小服装店里找到了称心的羽绒服。买下后,姑姑丝毫没有休息就乘车赶回家。
我出去接姑姑时,只见她脸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走路的时候用手托着腰,好像每走一步都十分痛苦。她那费劲的样子,看了真让人心痛。如果每走一步都这样费劲的话,真不知道她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姑姑跨进我家的门槛,一看见奶奶就说:“妈,我给您带来件羽绒服,您试试,看行不行!”奶奶一穿上,嘿,真不错!大小正好,看上去很暖和,并且活里儿活面儿、好拆好洗,姑姑想得可真周到啊!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了,“这羽绒服穿上软软的,特别暖和!”当问到价钱时,姑姑微微一笑,说:“不贵,200多。”
当姑姑回家时,托着她那一瘸一拐的步子,却不肯花10元钱坐出租车。而给奶奶花200多块钱却毫不犹豫,我们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
姑姑真是一个孝顺的人,我要向姑姑学习。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多数人在被人吃的同时,也在吃人。看来,我们古代的文化无论怎样的令人自豪,都抹不掉这些叫今天人看来极不人道的东西。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确实不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崇高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都是从属于极其专制的社会秩序的需要。人是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只不过是能说话、会穿衣、过群居生活的“高等动物”,“食色性也”。
对人的定义必定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识之基础上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世界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同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人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明确的,是感性直观的,除了对世界起源童话般的解释外,仅有的一点理性所能述说就是“道法自然”,道又是什么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面对这样的世界人除了现实物质追求外,还有什么令人心驰神往?人不过是会说话的“高等动物”!所以就不难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无刍狗。圣人不仁,一百姓为刍狗。”牛羊之肉,人可以吃,因为人比动物聪明智慧;的确有的人确实比别一些人更聪明有能力,理所当然的就可以有“人吃人”了,“伴君如伴虎”,“养臣如养狼”。你不吃他,他就要吃你。当然,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吃的方法是巧妙的。想来想去,还是有序的吃为好,什么“纲常”,什么“礼仪”,不就是一部分“劳心”的聪明人对付另一部分“劳力”的蠢人的好手段吗?“克己复礼”不难,但“为仁”却很难,因为有限的物质利益总是“你多我就少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吃人”的武器,因为“天理”本身就是一部分人的“人欲”得到充分满足,另一部分人的“人欲”得不到满足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