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威尼斯的作文1200字(2)

时间:2021-08-31

  第二篇:威尼斯

  自从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中国人便慢慢知道了威尼斯(Venice )。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商市。中世纪的威尼斯,曾经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商业中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当年这座水城的商市风貌。威尼斯的富足,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商人的崇商重利,都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对威尼斯的印象,最初源于朱自清散文《威尼斯》:“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说老实话,在我去威尼斯之前,所有这些描写都没有唤起我多少美感,只是朦朦胧胧觉得好奇。直到去年四月,当我踏上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水上城市,穿梭在118个小岛之间,这一条条水巷,一座座小桥,很快让我迷失在这座“水城”里,仿佛自己始终漂浮在绿海清波之上,荡漾在浪漫情迷之中。这种美妙,与其说是一道风景,不如说是一种风情。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难以想象的是,每逢涨潮,潮水一股儿漫进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整个广场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所有建筑镶嵌在水晶之中。蔚蓝的天空映在水镜里让人产生幻想,人们光着脚在水里跑来跑去,母亲带着孩子戏水嬉笑,一大群一大群鸽子飞满广场上空......

  圣马可广场的美丽,伴随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建筑的完美保存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万平方米的圣马可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广场东西长度170米,我不知道圣马可教堂和圣马可钟楼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广场的东面,但不管怎样,这些建筑的优美造型和生动雕塑,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这种独特的氛围和风格,令我如受魔法,流连往返,读着她如同在阅读历史。难怪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连连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

  威尼斯的美丽,在于她的“水城”风情,这种风情又是如此纯粹、如此有趣。

  我寻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穿越在一条条小巷、一条条水道之间,无数的水巷、无数的桥梁,密密麻麻、纵的横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城市的经脉。水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直挺挺地伫立在水里,一栋紧挨着另一栋,没有一点间隙。连商店都是如此簇拥在一起,似乎有意要让你看个尽兴。

  在水巷里转悠还真的辨不清方向,只能寻着,游着。有意思的是,刚刚与一拨游客在巷子里分手,走着走着,又迎面碰上,几次三番都是如此,虽然难为情,却还是觉得好笑。

  威尼斯没有汽车,“贡多拉”(Gondola)是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贡多拉”非常别致,狭长的船身漆成黑色,首尾翘得很高,象拿破仑头上的帽子。船身长11米,可以坐6名游客。艄公大多身着黑白相间的民族服装,头戴红色帽箍草帽,用单桨划着船。“坐上“贡多拉”出游,在宽宽窄窄的水巷里,在高高低低的小桥下飘来游去,是一种少有的乐趣。

  随着手风琴的古老音乐,“贡多拉”划入一条又宽又长的运河,这便是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大运河沿岸共有200栋风格各异的宫殿、教堂和豪宅,多半建于公元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的,也有威尼斯风格的。这些建筑地基全都浸没在水中,一字排开,远远望去,就像水中升起一排艺术长廊。

  在威尼斯的桥上行走,犹如回到童年的梦境里。这些桥一座连着一座,高高低低,形态各异,一会木头的,一会石板的,一会直落庭院,一会径入深巷。走着走着,始终觉得自己漂浮在水上,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游戏里还是在现实中。

  威尼斯的桥太多,四百多座,我实在无法记住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叹息桥”和利亚德桥。因为“叹息桥”象征着一种无奈,而利亚德桥折射了威尼斯昔日的光芒。

  威尼斯生长在海上,从亚得里亚远海眺望,威尼斯象一座“海市蜃楼”,美丽而迷茫。

  据说威尼斯每天都在悄悄下沉,海水每年都至少要把圣马克广场淹上100次。

  威尼斯毕竟太古老、太脆弱,“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海潮一次次威胁着”(余秋雨《寻常威尼斯》)。

  威尼斯终究会慢慢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然而,她的故事,她的风情,却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