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粽子作文(精选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奶奶的粽子作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奶奶住在乡下。大部分双休日,我和爸爸妈妈都去奶奶家。
奶奶很爱我们,她每天掰着手指头算是否双休日到了。快到双休日时她会变着花样做各式可口的点心,等我们去吃。在众多的小点心中,最使我回味无穷的是奶奶包的粽子。
奶奶包的粽子配料可多了,有虾米、猪肉,花生仁、香菇……粽子比在市场卖的那种小,但却好吃多了。一口咬下去,香味四溢,又香又甜,香飘十里。
我很小的时候,就曾听说粽子因屈原投江而流行的故事。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被迫投汨罗江自杀,当地人民怕他被江里的鱼虾吃掉,就包了许多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虾,同时用龙舟和锣鼓驱赶江里的鱼虾,想方设法救屈原。每当吃着粽子,我便自然地想起这个故事,在为屈原打抱不平的同时也为村民的纯朴和善良所感动。
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能吃到粽子,现在我几乎想什么时候吃就能吃到。每天大街小巷都有小贩吆喝“卖粽子”的声音,小贩的粽子与奶奶的粽子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粽子除了必需的糯米之外,就只有几米花生仁和一小块肥猪肉,没什么味道,奶奶包的粽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蕴含着她对我们无限的爱。
每当我嚼着奶奶包的粽子,总会回味着那浓浓的亲情。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我们建湖人喜欢挂艾蒲,佩香囊,家家户户飘出阵阵粽香。我最喜欢吃奶奶裹的粽子,奶奶心灵手巧,包出的粽子既美味,又有艺术性,还特别环保。
每逢端午,奶奶就开始裹粽子,我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看。奶奶将水乡上好的糯米淘好后,根据不同的口味做馅。粽子味分四种:喜欢甜的,在糯米中放几粒红枣;喜欢咸的,取草猪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酱油泡制,做成馅裹进糯米中;喜欢清爽的,用自家地里长的花生,每颗花生米剥开成两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发大后,裹进糯米中;喜欢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开始裹粽子了,奶奶从针线盒中取出一根亮灿灿的蓑针,将新鲜的蓑叶一端卷成漏斗状,置于左手,右手持一调羹,舀糯米进蓑叶中,糯米装满蓑叶斗后,将蓑叶另一尖端穿进蓑针眼中,蓑叶绕围几圈,将整个粽子裹严实后,再将带着蓑叶尖的蓑针从中间穿过粽子,蓑叶尖从粽子另一侧露出,收紧了整个粽子,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粽子一般呈饱满的尖三角形,为逗我开心,奶奶有时还特地将两个小粽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连心粽”,这是奶奶和我,心连心。
整个过程,奶奶就像制作一件艺术品。我呢,则在一旁,凝神观看。不像现在超市出售的粽子,一根蓑叶,乱绕几圈,再用带颜色的带子一扎,既没有艺术性,扎粽子带子上的色素对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粽子我根本看不上,就爱吃奶奶裹的粽子。
奶奶裹的粽子,真好吃!
我从小就爱吃奶奶用糯米做的各式小吃:糯米饭、糯米糍、粽子……总之,只要是奶奶做的我都爱吃。其中,我对奶奶做的粽子情有独钟。
在我的家乡,粽子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深绿色的苇叶中包着雪白的糯米,馅儿是肥猪肉、芝麻、花生等,吃起来黏而不沾牙,肉香扑鼻;另一种比较特别,也是我的最爱,不知奶奶用什么方法使里面的糯米变成了棕色,馅儿可以随便加自己喜爱的,可以醮糖或醋吃。奶奶称它为碱水籺。
每逢端午节或者在广州的姨妈回来探亲时,奶奶就会马不停蹄地准备包粽子的材料:苇叶、糯米、馅料等。一大早,奶奶就带着我去摘苇叶,新鲜的`苇叶上还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呢。十多斤苇叶被奶奶一张张洗干净,用开水煮软后,整齐地晾在一旁。而包粽子的糯米是奶奶亲手栽种的,她说自己种的糯米做粽子才够黏,才够香。馅儿有花生米、绿豆、红豆、芝麻……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奶奶昨晚经过民主“投票”,才准备这些馅儿的。我最佩服她有满足我们不同口味的能耐。
包粽子前,奶奶一个人包揽所有的准备工作:洗粽叶、洗糯米、剁馅、炒馅……从不用别人插手。奶奶在厨房一个人忙前忙后,一会儿工夫,屋子里便弥漫着粽子馅料的浓浓香味。
“包粽子啰!”奶奶、姑姑、妈妈等围着一盘热腾腾的冒着香气的馅料,开始包粽子,嘴上还不停地谈孩子,说趣闻。说一回笑一阵,这时笑得最开心的是——累得满头大汗的奶奶。外公去世得早,奶奶含辛茹苦把四个儿女拉扯大。如今,儿女们各奔东西,工作繁忙,几乎没时间回家看看,现在能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奶奶能不高兴吗?
我也凑过去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苇叶围成一个“小船”,轻轻铺上一层泡得洁白的糯米,用手指在糯米床中间挖一条长沟,在沟里放上一条亮晶晶的肥猪肉,撒上一些自己爱吃的豆子,再盖上一层糯米把它们藏起来,然后小心地给粽子穿上绿衣裳,用力缚上长腰带。这样,一条有款有型的粽子便诞生了。我还特意给它留下一条“长尾巴”作记号,等煮熟后好好享受自己的杰作。
奶奶又一阵忙碌之后,桌子上就摆满了香喷喷的粽子。一家老小或是狼吞虎咽,或是细嚼慢咽,不时对奶奶的手艺啧啧称赞。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在一边忙着给将要回家的儿女摘青菜、装粽子。她说:“你们大城市里,哪能常吃到家里这么正宗的粽子?……”
我突然明白了:奶奶所包的粽子如此美味,是因为里面浸透了奶奶对儿女的浓浓的爱。
五月五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投入江河中,吃粽子也成为了中国端午的习俗之一。
我奶奶是我们村里有名的手艺人,她对潮汕吃食的了解,那可是说不清的。只要是潮汕的吃食,你说的出来,我奶奶就做的出来,味道好极了,样子也好看。我最爱的,自然是奶奶亲手做的粽子了。
五月四晚上,奶奶把糯米、红豆和花生放在水里泡着,把粽叶擦了擦。等到第二天天微微亮的时候,她就起床腌猪肉还有鸟蛋,少许盐,多放酱油,猪肉一定要刚刚杀的猪,味道才极鲜,还必须是白猪肉多,粽子才好吃。至于鸟蛋,奶奶一定要大大的,分量足的。猪肉和鸟蛋准备好了,就可以把昨晚泡的糯米、红豆和花生捞起来,搅拌在一起,再把粽叶和棉绳准备好了,就可以包了。
奶奶特别注意各种吃食的模样,特别是自己动手的,个个样子秀气。对于粽子,她更加重视。她将粽叶一折,就有了第一个角。(潮汕粽子都有三个尖角)我也学不会,我都看了好几年了!然后往里面放一层糯米,再放猪肉,鸟蛋,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馅就完成了。重点的两个角来了,一只手安这粽子内部,另一只手将粽叶折叠下来,然后再捏捏两个小角儿,那起棉绳,在粽子上绕三圈,再打一个结,就成了。
看着奶奶一个接着一个,很快就一锅了,马上就可以蒸了,我家不用煤气炉,因为味道不一样,于是就跑到老家用柴火蒸,熟了的香味,伴了我整一个童年。
今年端午,我吃不到奶奶亲手做的粽子,因为我没回家去,还记得那个曾经捧着热乎乎的粽子在上蹦下跳的、拼命的咬上一口粽子的我,那个傻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