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母亲头上又 。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 。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 ,母亲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又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母亲缝衣时所思的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如何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母亲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母亲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母亲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母亲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母亲的呼唤》教学设计

2.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模板

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4.课文《黄河,母亲河》的教学设计范文

5.母亲的古诗

6.关于母亲作文

7.母亲小学作文

8.《我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