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作文

时间:2021-08-31

【精华】名人故事作文汇总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故事作文 篇1

  提起岳飞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很少有人不知道的。传说,岳飞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有一只大鹏鸟从屋上飞过。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就给他起了个单名叫飞,字鹏举。“鹏举”,就是大鹏举翅高飞,表示希望儿子将来能“鹏程万里,远举高飞”的意思。

  然而,岳飞生下来不到一个月,黄河决口,使家乡汤阴成为一片汪洋。幸亏岳母急中生智,怀抱岳飞坐进一口大缸里,随波逐流,才算保住了性命。从此,岳家的日子就很艰难了。

  岳飞长到七八岁,就天天上山拾柴。劳动之余,便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用树枝在沙上练写字。

  有一天,岳母挖野菜回来,发现沙地上写满了“举朋”二字,心想,我让他写“鹏举”,他偏偏写成“举朋”,这不是心不在焉吗?于是,她怒冲冲地把岳飞喊到身旁,厉声质问起来。

  岳飞不慌不忙地回答:“母亲要孩儿长大报国,可孩儿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儿立志要广交朋友,举朋报国。”

  岳母恍然大悟,连声说:“我错怪孩儿了,你做得对!”

  后来,岳飞果然依靠牛皋、张显、王贵、汤怀等朋友的帮助,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

名人故事作文 篇2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抛官弃禄 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会后,率部北进。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才开始北上。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