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2)

时间:2021-08-31

  无师自通开始诗词创作

  我在家念书念到差不多十岁应该上五年级时,父亲说应该到外边去念书了。当时我家附近有个教会学校叫笃志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教英语,因为父亲一直主张学英语,就让我们到笃志小学上学。

  我在笃志小学只读了五年级一年,就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初中。那时父亲工作的航空公司办事处设在上海,所以他常年不在家。但父亲要求我每两周都要用文言文给他写一封信,这使我的.文言写作有了更多的练习。直到抗战爆发,父亲去了后方,才中断了书信联系。

  我喜欢读诗、写诗主要都是受了伯父的影响和培养,在我学习写文言文的同时,伯父就经常鼓励我试写一些绝句小诗。因为我从小就已习惯于背书和吟诵,所以诗歌的声律可以说对我并未造成任何困难。

  常言说”少女情怀总是诗“,我虽是一个生长在深宅大院中,生活经验极为贫乏的少女,但从我的知识初开的目光来看,春秋之代序、草木之荣枯,种种景象都可以带给我一种感发和触动,于是我家窗前的秋竹、阶下的紫菊、花梢的粉蝶、墙角的吟蛩,一一都被我写入了我幼稚的诗篇: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秋蝶》)

  不竞繁华日,秋深放最迟。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咏菊》)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咏莲》)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使我对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兴趣。虽然伯父和父亲很早就教我诵读唐诗,我早在考入初中以前,就学着试写一些短小的绝句,但是伯父和父亲却从来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我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词人的作品,可是从来没有我自己也要写词的念头。

  当我读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我就立刻被这位词人的作品吸引住了。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就引得我跃跃欲试,当然还有伯父的鼓励,更增加了我填词的一份兴趣。我早年所写的一些小令,确实是受到过《饮水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我进入大学的时代。

  一个人在少年阶段,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刚刚开始形成,对一切知识充满了新鲜的感觉。等你年龄大了,一切都司空见惯了,看到四季的更替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可是当你第一次注意到花开花落就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写的诗都是我家院子里的一些事物。

  中国的传统都说,诗是见灵性的。从小孩子脱口而出的诗句,就大概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看到他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古人传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我觉得早年写的诗那真是真挚,就是自然的感发。我喜欢纳兰性德的词,他写的词很容易懂,我就开始写一些小令,因为会做诗的人写词也不难。后来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发生了,我也常常填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还填过一首《浣溪沙》:

  屋脊模糊一角黄,晚晴天气爱斜阳,低飞紫燕入雕梁。

  翠袖单寒人倚竹,碧天沉静月窥墙,此时心绪最茫茫。

  这是我在没上大学前写的,当时写的诗都是很直感的,比较单纯。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受了有关诗词的教育以后,知道了诗词里的喻托,一些知识跑到头脑里,对诗词的境界有了反省,修辞方面虽有了进步,却再也写不出像小时候知识凭自己的直觉,那么单纯的小诗了。

  (文章选自 叶嘉莹《红渠留梦》,三联书店,2013年5月第1版)

  叶嘉莹

  (1924年7月-),号迦陵。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朗读者嘉宾叶嘉莹的童年读书故事】相关文章:

1.《朗读者》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2.朗读者嘉宾麦家的父爱故事

3.朗读者第四期嘉宾倪萍的故事

4.朗读者嘉宾潘际銮院士的故事

5.《朗读者》叶嘉莹观后感2017

6.朗读者第一期嘉宾柳传志的故事

7.朗读者嘉宾张梓琳背后的故事

8.九旬“朗读者”叶嘉莹:我想把吟诵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