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十大民族英雄汇总(2)

时间:2021-08-31

  满门忠烈——杨业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在辽大军压境地的情况下,杨业奉命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在与辽军激战中,由于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杨业身负重伤后仍奋力杀敌数百人,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擒。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其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北宋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贯河东平阳(属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抗清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平南。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连。因受宦官魏忠贤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灭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马排挤。诏令史督师,出镇淮、扬,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史可法驻守扬州时,在四方无援的情况下,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4000军民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5次致书诱降,他誓死不从。城陷前几天他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城西北郊斑竹园,清豫亲王多铎再次劝降,史不理会,令将士登城分守各门,自守险要的西门。清军强攻不破,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而行。至小东门,见军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于是被执。多铎劝降,史说:“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遂从容就义。后人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为纪念。  收复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的无比愤慨。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