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必备】民俗民风的作文汇总八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风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篇二:春节的民风民俗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且有许多有趣的节日,现在的伏羊节就是其中之一。

  伏羊节就是从入伏的第一天开始吃羊肉,一直到三伏结束,俗称“伏腊”。

  每当节日到来时,家乡的大街小巷也热闹了起来,不但有圣火的传递,而且有外国友人的参加。节日中,大大小小的羊肉馆的前面都放满了桌椅,搭起了阳篷,并拉上了条幅。每当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一饱口福。

  我走进羊肉馆,看见在一块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伏羊节菜肴的名称。有孜然羊肉、红烧羊蹄、葱爆羊球、凉拌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汤……我不禁感到小小一只羊,居然有那么多吃法,羊身上的宝可真多啊!

  如果要问我最爱吃什么,那就要数羊肉汤泡馍。只见在一米多高的大锅里,白色的羊肉汤不停地冒着升腾起来的热气。盛上一碗,往里面放几片绿油油的香菜,滴上几滴辣椒油,再放上一小块羊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汤就做好了。

  我喝了三口,汗水就从头上落了下来。在配上香喷喷的刚出炉的大饼,真好吃呀!爸爸看我大汉淋漓的样子,笑着说:“伏天喝羊肉汤是为了驱寒气,真是‘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呀!”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3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他们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看看,去探究的。有时候的话可以去一趟傣族体验一下哦!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4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听着这熟悉的童谣,我们仿佛又回到春节那欢乐喜庆的气氛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也听说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传说,相信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就听说过,“年”其实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是一头“吃人的怪兽”,那么你知道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早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上至文官武将,下至侍卫宫女,对这个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太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一个雕塑老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边亭子的立柱。太子让老艺人趴下给他当马骑,老艺人说什么也不应允。太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忙躲闪,围着井口转着圈儿地跑。太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恼羞成怒,突然大喊一声:“杀!”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这一切,都被那个好心的太仆看见了。他跑到井前,忙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由我安排。”太仆疾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人打捞。当捞上来时,太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太子欲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未应,太子发怒,拔剑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侍卫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时,两个侍卫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砍下来。事先准备好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塑老艺人聚到一起,互表谢意。两人商量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侍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为了招揽顾客,他们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作为年节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好习惯,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吃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常食品了。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馒首就叫馒头了,做法也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