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忆母亲为话题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以追忆母亲为话题的作文

  童年塑造人生,而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因此,母亲的德行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这在西方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著作里,是一组耳熟能详的命题。是的,作为人一生的中国,童年如一张雪白的纸,既没有世俗的成见,也不知道功利的取舍,因而对亲情的抚慰、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动荡,特别是母亲的关爱和哺育,它的记忆无疑是简单、客观和真实的。正因如此,童年的往事是弥足珍贵而难以忘却的,甚至还会历久弥新,相伴一生。

  我出生在湘南的一个依山伴水的农家,那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低效的生产队模式束缚着农业的生产力,家乡迤逦的景致完全淹没在“肚皮饿”的真理里;而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更使我的那个背负着“出身问题”的家庭,成为当地“专政”的主要对象,每逢“运动”,全家惶恐。母亲多病,九岁时就离我而去,少年失秙,失去平常人所共有的依托。饥饿和恐惧,拮据中的饥肠辘辘、歧视里的战战兢兢、思亲时的痛心如锥,在我的童年中,这些阴暗的东西有着深深的烙印。每每思及,唏嘘之余总是难免又添辛酸的泪。然而,这远不是我童年记忆的全部,“阳光”是不会少于“黑夜”的。又或许,正是那些磨砺,启迪和成就我已经过去的半生,懂得了人生的百味,知道如何珍惜悲喜交加的生命。

  如今,我已年届不惑,虽不能光宗耀祖,也谈不上功成名就,但总算是皇天不负、天道酬勤。大学毕业后的短短十余年,不仅业务上稍有心得,而且仕途也算得上顺利,更重要的是老父安康,妻子贤德,女儿聪慧,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生活可谓处处“光明”。与童年相比,这已是天壤之别;就个人而言,时时感谢上天的眷顾改变了我的命运。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原本就没有太高的期望。

  今夜是除夕,雄鸡即将报晓。此刻思绪万千,超越了时空,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想起了已经过世的母亲,尤其是,在艰难中,母亲对我那无私呵护的一个个片断,再一次在我眼前历历重现。刹那间,我感悟到,也许那正是我生命原初的动力。

(一)

  想到母亲,挥不去的总是那样一幅图画:一边是她拖着那廋弱的身影,在村头巷里,喘着粗气,吃力地追赶顽皮的我;一边用她那微弱的声音不停的念叨着:“湘仔!你慢点,别摔着!”母亲原本就内向文静,兼之终身没离开过药,身体自然非常虚弱,而我则是村里有名的“调皮仔”,任性捣蛋,总是给她添各种麻烦。懂事后,我才意识到,她那一言一行中蕴含着对我说不尽的牵挂。

  邻居们说,我长得很像母亲。在我的意识中,我是母亲生命的延续。这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代际传承,而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生命的交替。因为母亲患的是先天性的心脏病,从医学的观点来说,那是不能怀孕生产的,而这些,医生都曾明白地告诉过母亲,但她向往着有自己孩子的生活。生下我后,她的病情开始恶化的,而在早夭的弟弟出生后,她生命最后的一段光阴只能在病榻上度过了。亲友们说,母亲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父亲和母亲是同学,他们自由相爱并结合。母亲弃世多年后,我曾向父亲,表示了自己对母亲“现代意识”上的不理解,深知母亲的父亲眼圈红了,淡淡地说:“她那是将自己生不逢时的不遇化作一种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父亲还告诉我,母亲重病时,他也与母亲谈过类似的话题,母亲舒缓而坚毅的说:“我不后悔!”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不仅是当地学校二个保送上高中的学生之一,而且在高中还没有毕业,因表现出色,就被选派到我们村办学校,当教师。由于与我父亲结婚,受婆家“政治背景”的影响,被迫离了心爱的教职。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其实蕴涵着父亲所说的那种期待。母亲原本就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女人。

(二)

  小弟没有能留下来,我成了母亲身边的一根独苗。原本就疾病缠身,贫困的煎熬,严酷的政治环境,家人备受折磨,人生的不遇,等等。这些无疑在不断的加重母亲的病情。或许,她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但对她来说,深知“没娘的孩子是根草”,那时,她最需要的是能给她呵护自己的幼子时间,而苍天无情,母亲是那样的无奈。在忧郁和压抑中,母亲的精神崩溃了,她一时清醒,一时糊涂。在我清晰的记忆中,那段时间里,母亲不允许我离开她,有人围观时,她搂着我,母子相处时,她牵着我,吃饭睡觉也是如此。我也似乎一下子懂得了母子是如何的连心,不再满山的“疯”跑,时时依偎在她的身边,须臾舍不得离开。

  也许是回光返照,去世前的几个月的母亲,神智异常清晰,情绪也很平稳。没有想到,厄运很快就降临了。那是一个早秋傍晚,天黑得格外的早。放学后痛快地玩了一场“水战”的我,兴致勃勃回到家,就嚷嚷着要吃饭,在藤椅上躺着的母亲,微笑地注视着我,并招呼正在挑水的父亲给我做饭。父亲说:“不急,先给你烧水洗澡,你在藤椅上已经躺了一天了,到床上去歇息舒服些。”母亲坚持要父亲先给我做饭,并要我将坐着的小板凳移到她的藤椅边上。我看到,母亲费力抬起她的左手,抚摸着我的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用微弱的声音说:“快九岁了,也该懂事了。你性情急躁,我不在了,不能再任性了,你要改一改。不过也没关系,吃点苦,长得快。”又说:“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从自己做起。宽容一些,学会忍耐,自己才会好过些。”我一边吃着饭,一边似懂非懂地听着。当时还很纳闷,母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

  饭后,我又来到屋外与小伙伴们玩儿,在家里,父亲正在帮助母亲洗澡。忽然间,我听到了父亲的号啕大哭声,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飞也似的跑回家。父亲哭着告诉我,母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刚才的话是她的临终叮嘱。她是带着对儿子满腹的牵挂,无奈撒手人寰的。

  其实,那时的我,还没有完全领会到母亲临终前的那番话的良苦用心。直到几年后,父亲重组了家庭,由于我性格上的桀骜难驯,与继母关系处得很不好。那段时间,我不仅衣衫褴褛,而且有时整天都吃不上饭,心情郁闷,处境非常艰难,真实地品尝到了没有母亲的辛酸味。有一次我在路上走,听到从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妈妈死了,湘仔的命也变了。”对于这一切,熟悉人情而又了解儿子性格的母亲,实际上都已经预料到了。她想告诉自己的儿子,如何去适应人生的变故?忍受不幸,善待他人。母亲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后来的`工作中,我始终能做到,即使与我曾经有过争执,事后也总能与之和谐相处。母亲,我开始理解您临终遗言的真实意思了!因为人世的矛盾总是短暂的,居善应为处事待人之常心。

  不仅如此,母亲还为我做了她力所能及的准备。把她对儿子那绵长的挂念,延续到了她的生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