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带。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根据课题划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

  (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丽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事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几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室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时……,稍长……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9年回国,1918年《狂人日记》,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宁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侯(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通用3篇)】相关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2.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4.新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5.《家》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6.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3篇)

7.高中音乐说课稿(通用3篇)

8.《认识梯形》说课稿(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