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9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带。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根据课题划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 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

  (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丽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 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事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几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室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时……,稍长……。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9年回国,1918年《狂人日记》,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宁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侯(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0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我叫杨德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课多媒体只是起到凸显重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特别之处,所以略去不说。下面我将从设计、过程、反思、效果四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说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第二方面:说过程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第三方面:说反思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第四方面:说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相关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通用3篇)

2.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4.新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5.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6.《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范文

7.春到公园小学作文

8.迟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