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的历史典故(2)

时间:2021-08-31

  褒姒

  褒姒 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亦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而且更加艳丽迷人,倾国倾城.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亦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骊姬

  骊姬(春秋),生不详,死于前650年,山西人,春秋时代骊戎(今陕西省临潼县)国君的女儿,有姿色,攻心计。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晋献公姬诡诸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制造了"骊姬倾晋"。

  《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论侠》:“ 晋献公有子三人,长曰申生,次曰重耳 ,次曰夷吾。献公听骊姬之谮,申生自杀,重耳奔翟国, 夷吾守屈城 。”

  公元前663年(晋献公十五年),晋国打败骊戎,骊戎求和,以国君的两个女儿各亲,长女骊姬,生了个儿子,名叫奚齐,次女少姬,生子名卓子。

  以美色取得了晋献公的专宠,奸狡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的信任,参与朝政,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封少姬为次妃,骊姬还想进一步废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有个宠爱的戏子叫小施,和骊姬有私情,骊姬问小施说:“我要立奚齐为太子,就是担心申生、重耳、夷吾诸公子反对

  怎么办呢?”小施说:“把他们早点安排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到顶点了,这样就会轻慢国君的心;如此,则不难对付,”并建议先从太子申生下手,

  骊姬又买通晋大夫梁五和嬖五,叫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这个地方,是晋国祖庙所在,最好派太子申生去镇守,蒲城(今山西省吕梁县)和南北屈(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是边防要塞,最好派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防守。”献公中计,只留下奚齐与卓子二人在身边,以伺机废立,史称“二五害晋”,小施教骊姬半夜三更在献公面前哭诉说:“我听说,申生很会收买人心,恐怕要对您行凶,夺取王位,”献公说:“哪会爱他的百姓,却不爱他自己的父亲呢?”骊姬知道献公仍然信任太子,于是再次密谋,有一天太子申生从曲沃送来一块祭肉给晋献公,骊姬暗中在祭肉放上鸩毒,然后加罪于太子,以此迫死太子,又诬重耳、夷吾也参加申生的阴谋,把两位公子也逼到狄国和梁国去了,骊姬见时机已经成熟,就逼献公立奚齐为太子。

  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死,奚齐继立,被晋大夫里克等杀死,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骊姬诬害太子罪迹暴露,被杀死。

  另有“骊姬夜哭”的典故,指无中生有,搬弄是非。

  一日骊姬劝晋献公召回太子。太子见过晋献公后去拜见骊姬。骊姬请太子吃饭,言谈甚欢。第二天,太子入宫谢恩,骊姬又请他吃饭。当晚骊姬向晋献公哭诉,说太子调戏她,还说了"我父亲现在已经老了"这样的话。又说她可以和太子一起去皇家动物园交游,让献公在台上观察。

  第二天,骊姬叫太子和她一起郊游。骊姬先在头发上涂了蜂蜜,使蜜蜂都聚集在她的头发旁边。骊姬说:“太子您可不可以帮我赶走它们呢?”太子从她的身后用袖子赶走蜜蜂蝴蝶。晋献公看见了,以为调戏的事情是真的。心中非常生气,马上就想把太子给杀了。骊姬跪下来恳求说:“我叫太子回来,他却被杀,是我害了他。而且皇宫里的这些事,外人不知道,就忍忍吧。”晋献公就把太子赶回曲沃去了,但是就下令手下暗中收集太子犯的罪行,伺机废掉他。到最后,申生身背恶名,无法洗雪,自缢而死。

  晋国骊姬之乱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申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 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 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 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 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 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 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1.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冤案

2.中国历史上与茶有关的典故

3.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茶的历史典故

4.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丑女是谁

5.「历史典故」

6.中国四大民间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

8.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