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作文(2)

时间:2021-08-31

良心作文 篇3

  几经辗转,我们母子俩终于坐上了去往滴水湖的地铁。

  上海真是个热闹的地方,不管大街小巷上全是人头,地铁里更是人挤人,连迈开脚都显得很困难。我和老妈只能倚在扶手上得以暂时的休息。

  到了一个站点,车门缓缓打开了,乘客一个个有序地下了车。车上的位子很快就空了不少。这时,从下车的人流中挤上来一对父子——父亲不高但很结实,儿子虽瘦却是很高,大概与我仿佛年纪吧。这对父子抢先坐在了靠门边上位子上——父亲让儿子坐在“爱心专座”上,而父亲坐在了儿子旁边,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容。

  上车的乘客都陆陆续续地上来,跟在最后边的是一对老夫妻和两个孩子,老妇人携着较大的小女孩,老先生则推着婴儿车,里头坐了一个不到一周岁的婴儿。老妇人和较大的孩子先上车了,老先生也推着车缓缓地跟了上来。门刚关上,老先生向四周望望,发现“爱心专座”上除了坐有那对父子的位置外,其它的位置都坐着有需要的乘客。老人缓缓上前,有礼貌地问:“先生,请问您能给我让个座吗?”“唔。”男人应了一声,却不为所动。过了一站,下车的人流挤得老人站也站不稳了。终于有个空位,老人推着车子上去,却被一位大妈坐去了,老人只好又折了回来,向那男子提出请求。男子显得不耐烦了,放下手机,抬起头:“您就不能到别处去吗?!”“可是别处坐着的人都有需要的呀!”老人也有些生气了。于是男的碰碰儿子,儿子只好不情愿地起身,倚在一边。老人终于坐下了。

  然而那男的却仍不让老人坐得安稳,开始“同情”起自己的儿子:“儿子呀,站得累吗?来,爸让你玩会手机吧……口渴吗?……不渴呀,那行……”坐在不远处的老妇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直言打断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先生,不就让个座嘛,有什么好计较的呀?”那男的一下子发起脾气来,竟说老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了,不给孩子留个位子坐!于是一场难免的“口角战争”触发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旁的乘客再也看不下去了:“您能不能别说了?这是公共场合!”终于,男子不再争执了,也许是感到不好意思了吧!周围投来一道道鄙视的目光,像是对他良心的拷问……

  父子俩下车后,周围人都安慰老先生,还有些坐在“爱心专座”上的老年人向老先生表示歉意。老人一一感谢,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我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暖流……

  人间不免有“奇葩”!以上的父子俩就是“经典例子”。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传承的“尊老爱幼”的礼仪大流中,竟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大大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在他人急需帮助时,不但不伸出援手,反倒冷眼相待,既不尊老,也不爱幼……

  良心,是一个人品德素养的基本。若像以上这对父子一样,他们还有良心吗?我敢肯定,即使有,那良心也变黑了,那品德素养也是败坏的!

  请问这对父子,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的良心去哪了?你们的良心真被“狗”吃了吗?

良心作文 篇4

  黄室从工地里回来后,拿着一包钞票,冲进了家门。妻子急切的问他:“钱发了吗?”他说:“哎,要是这十几万都归我该多好啊!”“你不给钱,他们会找上门来的!”“这…你先替我挡一下好了。”“他们会打我的!”妻子愤怒的说。“来,我帮你设计一下形象。”说完,便把家里客厅的家具都搬上了楼顶,他拿出一个枕头对妻子说:“他们要是来了,你就把枕头垫在肚子下,装怀孕。妻子虽有些不高兴,但还是依了他。头两天,没动静,第三天,一个人把门敲得砰砰响,没理。第五天,一大帮人站在门外,直叫嚣。黄室使了使眼色,一头扎进了楼顶。

  门开了,只出来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把他给我交出来!”领头的农民工说。“他跑了!。”女人有点生气又颇为胆怯的说。“真的?”领头的农民工说。说罢,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面对他的目光,女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女人,领头的农民工相信了。他一边摇头一边带领着他的“兄弟”们往门外走去。突然,他转过头来说:“大妹子,你在城里还有亲戚吗?”她摇摇头,领头的农民工沉默了一会,从口袋里掏出几百块钱,又找其他人要了些,一并塞到她手里,说:大妹子,你去找个旅馆住吧,孩子要紧!”“这怎么能行呢?我不能要你的钱!”说完,硬要把钱塞回他手里。“天色也不早了,我们还要再找工作,不然家里人都不好过年了!”“这…还是不行,大哥,你们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我不能收!”说完,又企图把钱还给领头的农民工。这次,领头的农民工并没有推辞,而是直接向门外走去,刚走过大门,又转过头说:“大妹子,你知道黄老板在哪吗?”女人一听,一下子怔住了,结结巴巴的说:“不…不知道。”领头的农民工叹了口气,摇摇头,走了。

  黄室连忙从楼上跑下来,刚才的一切,他都听到了。他骂了自己几句,又扇了自己一耳光,望着已经是泪人的妻子,拿起那一包钞票,夺门而出。

  从此,黄室成为一个有信誉的人。

良心作文 篇5

  蔡欣芸与丈夫徐廷生清晨驾车接一位朋友,倒车时不慎撞坏街边一盏路灯但没谁看见,送走朋友后他们立即返回事发现场,在寻找路灯管理单位未果的情况下拨打了110。这句话之后的故事是:经巡警指点,夫妇俩先到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管理单位,再联系问明了具体负责的公司,然后主动上门赔偿,并谢绝了公司因感动于他们的自觉精神提出的折价意见,照4980元的灯价加安装费全额赔付。

  论理,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这可谓天经地义,古来如此,中外皆然,是维系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道德底线的内容之一,经典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骆塞尔夫妇——一定要坚守道德底线中这一准则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十年岁月中含辛茹苦,尤其是本有虚荣之心向往浮华的“漂亮动人的女子”玛蒂尔德,因此而“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后却心底坦荡,在再见到依然年轻美貌的昔日女友时对要不要上去攀谈能如此泰然:为什么不?

  可以说,蔡欣芸夫妇的所为,性质上就是骆塞尔夫妇那种,而代价上则远远未及,尚算不得高尚,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因此,若拿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逻辑看,传媒对此大张旗鼓地报道实是浪费版面,有违常识。但事实上,这则报道感动了我,我并相信读到它的人普遍都会感动——与那家公司情愿将赔偿打折的原因如出一辙,所以传媒是成功的。

  当常识的强调富有价值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现实太反常以呈。上述事件正是这样,真正的问题在于衬起人们感动和传媒成功的背景:眼下,在我们的社会中,肆无忌惮地突破道德底线者太多。不提别的,单看遭遇非典侵袭期间,在传媒披露出的消息中,趁火打劫地行坑蒙拐骗而大发昧心财的就有多少?仅仅将文章做在口罩上的便难以计数!相较之下,蔡欣芸夫妇岂不傻到家了?大清早,无人看见,损坏的又是公物,与谁也没直接的利害冲突,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他们却选择了主动“投案”,并且费尽周折,还谢绝了折价赔偿的好意。

  科恩的《自我论》谈及“自由与责任”时,在关于道德“自我”的产生问题上,介绍了哲学和心理学对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水平的如是分段:在最低的“前道德”阶段,正确行为由可能受惩和期待获奖来保证;在居中的“习惯道德”阶段,正确行为由需要得到关系人赞同和羞于受到关系人指责来保证;在最高的“自律道德”阶段,正确行为由良心和过失感来保证。以此观之,蔡欣芸夫妇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实质无疑是对良心的坚守——不以外在因素而移。

  “虽然赔的钱是大半年工资,还是有点心疼,但要是瞒着不赔,我们俩都会感觉心里不安。赔付了损失,就能坦坦荡荡做人了!”——这是蔡欣芸、一名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的普通职工解释自己行为动机的朴素语言。谈不上是大道理,却是做人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