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文的综合素养。

  2读书方法——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学生:搜集八字成语。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庇“——”勾画出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再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说,再理解成语意思,感悟其作用。

  比较:

  (1)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舒服。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2)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摔死了。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

  小结:在句子中恰当运用成语,可以简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2读书上的四个句子,根据句意,说说带点成语的意思。

  3比班交流成语意思。

  4一般词汇相比,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加典型、系统、丰富,它是历史的沉淀,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成语是现在仍然使用,但又反映了历史典故的“活化石”。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正确运用成语,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过渡:成语都是四个字吗?成语不仅有四个字的,还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十个字的,还有更多字数的。

  1我们要见识一下八个字的成语,自由读成语,读熟,尽量达到背诵。

  2与同桌、全班、老师等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背成语。

  3做个小游戏。

  游戏:我说你对或你说我对。

  (1)同桌合作做游戏。

  (2)师生合作。

  4你有什么发现吗?左边是讲争斗的害处,右边是讲如何对待别人,都是讲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交流搜集的这种结构的词语。

  6可以收集其他字数的成语,我们再组织开展一次“成语擂台赛”。

三、互动平台

  1你们有读书的好方法吗?能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2学生们的方法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自己放声读、默读、与同桌分角色读,甚至请老师与你一起合作读)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比班师生对读。

  4还想到些什么。

  (1)读书后,要做好笔记。

  (2)读书笔记的好处:

  a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b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c有用材料,开阔视野,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d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3)读书笔记的内容:一是读全文写体会,一是摘录重点句写感受。

  (4)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式、心得式、存疑式、简缩式。

  5讨论后指名说。

  6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由此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四、口语交际

  1孩子们都认识蚂蚁,你了解蚂蚁吗?指名说。

  2老师要介绍两只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蚂蚁。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

  3进行辩论。

  提要求:

  (1)要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在谈感受时,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2)只要有道理,就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3)辩论时要注意礼貌,不能用言语伤害别人。

  4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一样。

五、习作百花园

  过渡:读了两只蚂蚁的故事,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观点、体会等,在口语交际中,不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事例加以说明。如果把你刚才所想、所说的写下来,一定是一篇有意思的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示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慢慢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