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材解读:

  《望洞庭》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幻想和想象”这一单元的古诗。本诗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夜游洞庭,对洞庭湖万籁俱寂的夜色所发出的由衷感叹。全诗四句,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宁恬静的画面。作者始终以“远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并且辅以大胆优美的想象,让我们从诗中处处体验美,处处找寻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笔,每一画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读课文的能力。古诗虽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气息,因此在教授时,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进行自读,从不断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相对困难的词句,对全诗内容进行适当提点,以便学生能尽可能领略诗中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重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诗歌,通过各种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读熟练)

  教师所制作的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进行和诗歌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以一种游玩的方式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洞庭。

  (设计意图:游玩于山水之间的诗句,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导入。而这样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学生尽快地进入诗歌环境。)

  二、朗读诗歌,观察美景。

  1、观察洞庭的距离是远还是近?(远)

  2、从哪个字能看出来?(望)

  3、围绕着图画,自由读全诗,读出一定的节奏。自由读诗后,请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朗读,尤其是掌握一定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全诗之前,让学生能通过朗读初步建立一种诗歌的音韵美。)

  三、通过美图,理解全诗。

  1、通过夜间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询问学生能望见什么(在询问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说词句进行适当补充完善)。

  2、由重点词语“湖光”,“秋月”,品味当时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静的风光,理解“湖光”从何而来,“秋月”对我们在夜色中观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见几幅图画呢?分别在哪里?为什么你能够望见?

  (设计意图:此三问为第一句的重点,将重点词语和“两相和”紧密联系,让学生能从美景的欣赏中准确找出“两相和”的原因)

  4、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心破坏吗?所以我们要如何观察?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着中心词“望”,让学生明白“望”能够发现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们不忍心破坏,那大自然忍心破坏吗?你从哪里能感觉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感觉升华景物的观察,由表及里,对美景进行层层递进。)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样子的镜子?原因是什么?

  7、原来水面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难怪你能看见两幅图画。再读一二句。(通过“镜未磨”很自然地联系回第一句话的画面,使两句诗有机结合。)

  8、孩子们,大自然虽然不忍心去打扰洞庭湖的美梦,可它用自己的笔为洞庭湖添上了大自然里最美丽的颜色。望一望,它都为哪些美丽景色画上了一层外衣呢?

  9,孩子们,原来大自然妈妈没有打扰洞庭湖的美梦,是想送给她一件青葱翠绿的外衣啊,让我们再远一点,读——遥望洞庭山水翠。

  (设计意图:以拟人的手法进行过渡,突出洞庭湖的颜色)

  10、平静的水面装下了洞庭湖的所有美景,这水可真像是一个——盘子。什么颜色的盘子?为什么是银白色的?

  11、银白色的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学生可畅所欲言)

  12、再读全诗,感受洞庭湖安静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与夜晚的洞庭湖进行比较。

  14、揭示“望”在全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对诗歌的理解再次升华,从对美景的欣赏转变为对生活的感悟。)

  15、配合音乐,再读全诗。

  16、欣赏音乐,再次回忆。

  17、将刚才洞庭湖美景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次升华,由读到写,让学生写出如同游记一般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我觉得教学诗歌应该抓好三点:抓字眼: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1、导入揭题。2、组织教学,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3、积累内化,拓展迁移。大致分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接下来说说我预设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后,解题,了解诗人。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先,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诗,指导学生从“和”中感受──和谐、协调。从“秋月”中读出时间,即秋天的夜晚。结合看插图,了解诗人当时看到的景物,明确“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和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里隐藏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做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 、“一青螺”指什么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通过朗读,请学生说说这句诗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诗中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整句诗的意思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请学生读读比较一下。

  课后: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