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四字格下面的双横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利用学过的古诗《画》导出课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l)读准“板、弹、恳”的前鼻音,“炸”的翅舌音,“思”的平舌音以及多音字“血”的音。

  (2)注意“夸、划、救、串”的间架结构以及笔顺,指导书写练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说明: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是读懂课文的前提】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观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说明:从图入手,使学生从画面上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以词义贯穿句义。①图文结合,形象理解词语:“不服气、救起、生气”等。可以教学生看插图解释“生气”、“救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时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一个个”读时语速要慢些,表示“我”的得意。

  【说明:本课的插图再现了卡佳针对“我”在校园的一块黑板上画的两幅画而作的修改图画。这里图文对照,一方面示范了图文结合方式的多样性,既有从图到文的顺向结合,又有从文到图的逆向结合,还有图文同步进行的双向结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能力,也使教学方法更趋炎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注重了图文结合的可操作性,克服了图文结合的笼统性、肓目性。】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说明:教学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技巧独立阅读、思考、批注、钻研、揣摩、质疑、切磋,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复述故事:指名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看图简要地解说课文内容。

  【说明:运用朗读表演,可以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理解、感知、玩味课文内容。读熟了,文章的语言就进入到了学生的语言里。通过读,可以吸收、咀嚼、消化文章中的种种表达方法,将文章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语言储备。】

  3.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说明:教学中续编故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注意文中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神态表情怎样,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动,为学习描写人物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