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2)

时间:2021-08-31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课时:1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收拾与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课题:装饰人型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2、锻炼动手能力,学习装饰人型的基本技巧,充分利用“废弃物”,学习组合粘贴、色彩配置等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人物的制作、装饰等一系列工艺技巧。

  2、对“废弃物”的巧妙利用及独特的设计。

教具学具:各种废弃物,彩纸、布头、剪刀、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2、赏析作品:

  师:瞧,这些生动有趣的装饰人型,神态各异,第8页左上图那个穿着背带裤的小伙子,仰头大笑,一副得意潇洒的神气,旁边那位少女却低头害羞,似乎在说:“别笑了,多难为情。”右上图两个像在演小品的滑稽人,一个挺着胖胖的肚子,撅着厚嘴唇,眨着小眼睛,穿着大花袍子,十分可爱;另一个正在演讲,激动的头发都竖了起来。

  3、分析作品材料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有趣的人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结:是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瓶子做身体,蛋壳、药丸壳或乒乓球做头,配有各种布头、彩纸、毛线、糖纸进行装饰制作而成。

  4、制作方法与步骤:

  (1)构思

  (2)组合

  (3)装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教学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具准备: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

 学具准备: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观察导入

  1、重叠的概念:

  师 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 答略,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师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师 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三、新课教授(发展阶段)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了重叠。

  2、学生活动:

  活动一: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重叠的印象)活动二: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a、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b、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c、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四、学生实践创作(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五.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六、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七、归纳拓展1、生:谈感受

  2、师:小结

  3、拓展:展播电视风光片,让学生感受重叠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运用

  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一、教 材 分 析

  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或粗或细的泥条在造型表现时有着很大的灵活性,盘制的造型富于变化,盘泥条既可以盘成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瓶,也可以盘成一对小巧精致的草鞋,不需特别复杂的技术,盘泥条因此对儿童来说较易掌握。运用盘条法,会在接口处留下一道道自然的线条,显示出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独有的质朴、粗犷,体现了泥条造型的独特美。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以前做陶的基础上,学会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进行制作。盘泥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搓泥条和盘泥条的方法,教材选用了四幅制作图例,在制作方法上给学生以提示。作品范例呈现了动物、人物、器皿等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用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创造的欲望,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二、教 学 目 标

  *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上册:06课 盘泥条

  *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教 学 设 计

  本课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质疑,在感悟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示范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明了“学习制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断体会失败、从头来过,再失败再从头来过的过程,”把握“泥条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环节设计:

  1. 作品赏析,了解成型方法:通过欣赏教材范画,动手触摸、仔细观察陶艺范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陶艺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盘泥条。

  2. 自主探究,尝试盘泥条:观察教材制作步骤图,思考讨论盘泥条的方法要领有哪些?自己尝试搓泥条、盘泥条。

  3. 发现问题,质疑解疑:

  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

  第一,搓泥条:保持泥条粗细均匀,注意双手配合,力度适当,以防泥条断裂;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第二,盘泥条: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盘条时要认真仔细,下面的泥条不能太细,否则会立不稳;如果泥条较干则适量涂上泥浆或粘点清水,便于粘牢;在向上盘筑时有可能出现下塌的现象,每连续盘几圈要稍作停顿,待稍干后再盘。

  4. 掌握技法,盘条成型:

  第一步,搓泥条;

  第二步,将泥条盘筑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要根据构思的独特形状去盘绕造型,可以一边盘条一边创新,盘出来的形象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不同。根据造型的不同,底板可有可无:如制作器皿,则需将泥条盘筑在泥板上,若制作小猪就无需底板,直接将泥条叠圈即可。

  第三步,装饰美化:可用泥条或泥片粘贴或直接刻画等几种手法综合表现。

  5. 欣赏评析,交流感受: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

  6. 拓展思维,鼓励方法创新:

  盘条的技法有很多种,如叠圈、铺排、缠绕、穿插、绕结等,独特的盘条方法可以创造出独具一格的陶艺作品,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作业要求:将泥巴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四、教 学 建 议

  *本课教学应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可根据学情和条件进行调整。

  *泥条盘筑的方法,即搓泥条、泥条粘接的技法要领要让学生掌握,对于作品的造型无需做过多要求,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所长。

  *对于学生在做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探索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给学生以提示。

  *陶艺课更注重做陶的过程,对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不要用对或错来简单评价学生的想法,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做陶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应适时进行评价和激励。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在陶艺教室上课,可以将学生作品再加工,上釉、烧制成陶艺作品,并进行陈列展览,提高学生对做陶的兴趣。

  [教案]贺佳妮老师的教案

  第6课 盘泥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手形或足形器皿。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敢于表现和创造,作品有个性。

  教学准备:

  教具:录像,幻灯片,范品,示范用的泥料、工具,作品展示台。

  学具:泥料,垫布,垫板,刻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一件范品)提问:

  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

  仔细看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1.制作泥条的方法。

  (1)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

  (2)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3)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教师强调在桌上搓泥条时,桌面要垫布,以免泥料粘在桌上;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2.泥条盘筑的方法。

  教师播放录像:泥条盘筑的方法及技法要领。强调泥条与泥条之间要粘牢。

  3、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1)制作器皿底面。(压一块泥板,切割成手形。)

  (2)盘筑器皿坯体。(将搓好的数根泥条,沿着底面的边缘进行盘筑,按顺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条。)

  (3)装饰整理作品。

  三、作业要求。

  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有趣的手形或足形器皿。

  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评议学生作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谈感受;

  根据学生要求,收集作品烧制。

  教材文字提示:

  泥巴可以手捏成形,还可以搓泥条盘筑。瞧,用泥条盘筑的人物、动物、器皿……多可爱!你也来试试。

  提示: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

  活动:将泥巴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