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文电影的记忆

时间:2021-08-31

  记得曾经在好像是《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的特征,其中有一条好像说七十年代人是最后一茬用过煤油灯的人。其他的条目记不得了。反正当时给我的感受是,我这个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好像和七十年代人有诸多相似的生活经历。后来一想,作者或许是城市人或者较发达地区的,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进行了一番概括,也就没有再过于责备他。大约是1991年,我们庄上才拉通了电。拉通后很长一段时间极不稳定,老停电,庄上有人扬言要拆电线,说“没电过了几十辈子人了,也没见得把人给黑死”。1992年,我们家里买了电视,“春风”牌、十八寸彩电,花去了1800多元钱,是我父亲好几个月的工资。当时哥哥正在初中上学,在一篇好像是《家乡的变化》中的作文中说家里买了电视后“弟弟乐得在炕上手舞足蹈……”,说的就是我。1991年以前,我们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加一台“多灵”牌收音机。到了晚上,家里点上煤油灯(过年的时候点上罩子灯,平时不点,怕费油。),一家人在一起说一会闲话,不到八点钟就上炕睡觉。后来哥哥到了小学高年级,晚上要用功读书,便在黄漆油过的木头桌子上点一盏煤油灯,母亲用针把捻子挑高一些,灯亮了一些,油烟也多了。我睡觉很早,有时候一觉醒来后发现哥哥还趴在桌子上写字,煤油灯将他的脸照得通红。

  那时候,电影对于村里人来说,是文化奢侈品。有电影的日子,是整个村庄的狂欢节。全庄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饭,见了人相互吆喝一声,“看电影走!”兴奋而迫不及待。北方乡村的夜寒冷而多风,看电影的人一般都早早穿好“背心子”(方言:棉衣),有穿黄色的毛领子军大衣的,有穿蓝咔叽布缝面子的大绒领棉衣的,羊户长(方言:牧羊人)则披着皮袄,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天终于黑下来,幕布早已扎好,位子也已经抢定,放电影的人拿出带子,就有好几个人准备帮忙。忙活上半天,电影终于开始。风大,幕布便晃来晃去,看电影的人也随着幕布晃来晃去。怀里的孩子在梦中尿了大人一兜巾尿,也没有人发觉。我当时还小,听说有电影了,便哭着、闹着要去,但往往得不到父母的批准。事后每当我听着哥哥谈论电影的时候,心里便充满了嫉妒,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了好看电影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