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优秀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背影》优秀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对象和内容是《背影》第一课时。我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真挚感人,一直打动着几代读者的心,影响深远。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情感。《背影》在本单元和本学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即文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难点:(1)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2)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总体语文基础尚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语文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毕竟是初中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成年人而且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很难真正领会。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掌握重要的字、词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品细腻、朴实的描写所蕴涵的深情。

  (2)学会用行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熏陶。

  (2)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启人心志的导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的父子之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3)采用导读法、启发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完成教学目标。

  2、学法指导:

  (1)使用圈点和批注的方法。

  (2)研讨法:分小组讨论,发扬团队精神,思考、讨论、挖掘和感悟作品中的那份亲情。

  3、教学手段:采用播放录音,投影等多种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语:中国有句老话叫“严父慈母”,仿佛做父亲的一定是非常的严厉,其实,我总觉得,在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平时你们感受到父亲对你的爱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都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满怀深情地讲述在我的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的教育、关爱和影响。展示一组关于父亲的画面,任选角度,说说它们的感人之处。)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意图:

  以“情”为切入口,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2)领会关键词句,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划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大致把握本文的内容,小组简单交流,明确本文的大意。

(三)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1、问题:

  (1)“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有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过程中往返情景的语句。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中写了几处背影?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背影?

  (4)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背影?

  设计意图:设计的目的是以问促读,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

  (1)朱自清为什么不自己去买橘子?

  (2)文中父亲的形象“细心”、“体贴”,怎么不像父亲却像个母亲?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得以提升。

  3、“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好象电影特写镜头,而且,又是个极煽情的镜头。请学生表演“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揣摩“蹒跚”、“探身”、“爬”、“攀”、“缩”、“微倾”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一步体会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自主体验,理解父亲的背影是沉重的背影,是艰难努力的背影,进一步理解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

  4、全班齐读“望父买橘”部分,进一步体味这种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

  要求:声音低沉,节奏舒缓,语速较慢但略有变化。

  《背影》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学习本文,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感受父子深情,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定位为: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定位为:对于文中背影的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通过此教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平实自然但饱含深情语言特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2、引导探究法:新课标对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是这样定位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文所写的父爱朴实却深沉,大多数学生可能难以深切体会,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找可表现父爱的关键性语句或词语,再探究其深意,感受浓浓的父爱。

三、说学法

  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拟定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学习法:课前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搜集、整理、交流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整合资源,并结合课后习题提出质疑;课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圈点、勾划、批注法:在品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运用此法,独立思考,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我将分四个步骤展开:

  (一)激情导入

  首先,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情。然后,请同学讲述自己对父爱的体验,营造爱的氛围。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言”和“声”,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为一种教学有效性策略,源远流长,《礼记·中庸》也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本环节我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读字音,辨字形,解字义。

  2、资料展示:以“我所知道的朱自清(《背影》)”为主题,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3、疑问阁:预习课文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可请知道的学生当时解答,有难度的问题可在教学过程中解答。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感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全局性阅读观念的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标:

  1、读一读,再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找一找: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3、说一说: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四)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新课标对精读的评价要求是:“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在本环节,我让学生立足文本,动笔动脑动口,从理解词句入手,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1、运用圈点、勾划、批注法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关爱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对它们的理解。(在此环节,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重点片段赏析:月台买橘

  (1)组内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的词语和句子,品味其中的深意,感受父亲的不易和拳拳爱子之心。)

  (2)真情诵读:

  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流泪了。你是否也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用你的真情读这几段文字,再次感受父爱。

  3、追溯感动本源,走近作者的内心

  为什么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会让“我”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重点引导学生从作者前后心理变化方面寻找原因,感受作者的醒悟与坦诚。)

  (五)情感迁移—走进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相守为目的,但惟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儿女的离开,而且是希望他们飞得越高越远。青春年少的我们也许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或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让学生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背影》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背影》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

2.《背影》获奖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3.背影说课稿课件

4.《背影》说课稿

5.背影说课稿

6.最新《背影》优秀说课稿9篇

7.《背影》获奖说课稿(精选3篇)

8.背影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