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行通济”的缘起和演变

时间:2021-08-31

  元宵节“行通济,冇闭翳”已经成为佛山人每年不可或缺的一个习俗。不过,延续几百年的“行通济”风俗缘何而成?通济桥上桥和下桥的台阶数为何不同?“行通济”是元宵节走还是正月十六走?生菜是拿回家还是扔掉?很多市民对此却依然“蒙查查”。

广东佛山“行通济”的缘起和演变

  近日,佛山传媒集团联合报道组专门采访了知名民俗专家,揭秘“行通济”有趣的缘起和演变。

  ■缘起:

  “行通济”缘起明代

  台阶数寓意“九出十三归”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

  “行通济何时成为佛山人的习俗已经不可考了。不过,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认为,可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认为,这一结论,是根据通济桥的时代建筑文化特色而考证的。

  “通济桥的上桥台阶数是9,下桥台阶数是13,寓意九出十三归,这是典当行的行规——九块钱买的东西要用十三块赎回,也就是‘小本大利’的寓意。从明代开始,典当行在佛山是非常盛行的。”余婉韶说,通济桥如此设计寓意了外出的人们都能够顺顺利利,赚大钱回家,这说明通济桥的习俗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

  余婉韶说,当年通济桥上的一副对联则说明了通济桥的地理位置和为何要建这座桥。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分别用“通济”开头,以前通济桥的桥头有个通运社,是一个土地庙。桥尾则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南济观音是白衣观音,是求福求子的。通济桥横跨佛山涌,是佛山的水上交通要道,更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无论进京赶考还是出外做生意,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佛山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逐渐成风,便有了“正月十六行通济,行过通济冇闭翳”之说。

  余婉韶认为,从这副对联的下联就能看出珠三角岭南文化的特征。“济祠联广宇,康元社稷共升平”,寓意了通济桥虽然只是一条桥,但它却可以“联广宇”:从这里出发,水道通向全国各地,可以看到整个天下,行通济就能够和谐、天下升平。

  生菜寓意“胜意菜”

  行完通济要拿回家

  佛山人“行通济”,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带风车、风铃和生菜等吉祥物。不过,余婉韶却表示,“买生菜”的确是“行通济”的习俗,但带风车和风铃却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

  “旧时行通济,生菜被叫做‘胜意菜’。行完通济,买棵生菜带回家,寓意这一年都会‘万事胜意’。”余婉韶说,至于“扔生菜”的习俗则是人们的误解。据她考究,“扔生菜”是上世纪80年代后恢复“行通济”后才出现的,当时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佛山工作,参与“行通济”,一则不了解佛山的习俗,二则因为家不在这边,觉得拿了生菜没用就随手一扔,久而久之,就成了个“美丽的误会”。

  个人祈福到通济天下

  随着时代的推进,“行通济”也在不知不觉中演变着,在政府与传媒的积极引导下,这项古老的民俗被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行通济”民俗活动原为禅城及周边乡人的自发祈福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古老的个人祈福活动注入了慈善募捐新元素,体现“通济天下”的精神。如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行通济”民俗活动体现佛山人“和谐”、“仁爱”的人文意识和价值观念。这种自发的民俗活动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吸引四面八方群众参与,从10万人行通济,到20万人行通济,再到2006年的40万人,2008年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53万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经历佛山的发展,共同分享佛山今天的成就,共同期盼佛山美好的将来。“行通济”大大增强了民众对佛山的认知和认同感。

  不过,“行通济”延续至今几百年,一直没有变的就是每年几十万人行通济都平安无事,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对此,余婉韶也深有体会,“这不能不承认行通济真是一种淳朴的佛山的地地道道的良风习俗,是人们一种对和谐幸福的企盼。”

  开辟旅游点宣传佛山优良风俗

  “行通济”延续几百年,从建国后一直保存至今,余婉韶认为,政府支持必不可少,也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

  “‘行通济’是佛山人非常淳朴的习俗,这种习俗促进了人们的和谐相处,促进了民间的友好来往。”余婉韶建议,应该把行通济扩展成为旅游项目,不仅仅是佛山人走,还要对外来游客开放。

  “比如我们有‘行通济,冇闭翳’之说,这是每个人都企盼的好意头,外地人肯定能够接受,也乐意参与。而‘先通后济’这种做善事的呼吁,也是大家乐意去做的。我们只要通过一些宣传的方式,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开辟一个行通济的旅游点,不仅仅是正月十六走一次,平时都可以走,通过宣传,旅游部门带外面的游客来游览这个地方,了解佛山的这种良风良俗的渊源,宣传佛山的这种优秀的风俗,对宣传佛山也有好处。”余婉韶说。

  据了解,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行通济”已经作为春节习俗的一项内容,被列为广东省级及佛山市级的“非遗”名录。目前,佛山正在申报成为国家级的“春节习俗保护基地”,如申报成功,将进一步促进这项传统习俗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