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乡

时间:2021-08-31

走进家乡

走进家乡1

  那天,我和父母回到了久未归去的家乡。回到家乡,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碧绿的草坪,时不时有几只玩耍的蝴蝶飞过,有几个小孩拿着风筝,就像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样,几头小牛一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草,它的尾巴有规律地摆动着,好像在说:这草真好吃,在草坪上,有的小孩在和小伙伴玩耍,有的老人坐在草坪上有说有笑、谈天说地。我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我继续往前走,来到的是一条小路。小路旁有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周围的树苍翠欲滴,绿树成荫,还传出几声小鸟欢快歌唱的声音。在那些百花齐放的小花小草后面,常常会藏着几只小青蛙,它们有的在相互嬉戏、打闹;有的在欣赏着周围的美丽风景;在花丛中,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那些勤劳的蜜蜂在采蜜呀,就像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能看见一对蝴蝶在花丛上自由自在地飞舞着,看到这些景象,我仿佛置身在一个童话仙境里。

  走到尽头,向左转能看见截然不同的风景,就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的风景是一片金黄的海洋,村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种田,为的就是它的成熟、结果。每到丰收的秋天,村民们都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收割自己一年来的成果,所以,每天秋天,就能听到村民们洪亮、兴奋的声音,让我感受到村民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

  家乡的风景是美丽的,独特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家乡,感受它独特的美丽吧!

走进家乡2

  前天,学校组织了春游,带我们去了镇江醋文化馆。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有些失望:有什么好看的啊?可是这醋文化馆,还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到了博物馆门口,便看见了一个广场,东部矗立着一座雕塑,浮雕上是酿醋时的样子及蹴鞠一个CH3-COOH(醋酸分子式)形成的球。这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在抑制着兴奋,等了半天后,终于,我们进了第一个展馆:醋史馆,一看到醋史馆的大门,我便觉得它很古朴。那门用石头雕成,从右向左写着“镇江恒顺酱醋厂”几个繁体字。原来这是恒顺酱醋厂的老厂门。进馆了,更透着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解说员说醋是由“酒→酉→酰→酢”这几种液体演变而来的。紧接着到了体验馆。我一掉头,发现一个电视展幕上竟有个小人在推销醋,这种推销方法可真是不一般。果然,大家都好奇地凑了上去。最后竟然投币后没有醋出来,哈哈,买的人太多,醋居然卖完了。我们又来到了老作坊。一进老作坊,扑鼻而来一阵酸味,如馒头发酵一般。我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上了些台阶,见到了一些锥形的木质物品,这是什么呢?原来酿醋用的糯米在浸渍后要蒸煮,而这就是蒸煮的工具。听到这里,我回头一看,不禁吓了一跳,百十个大缸,竟堆满了糯米。团团簇簇,好不壮观。后来我又看了过滤等工序所用的材料。心想:仅酿醋所用工具就这样的精巧,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真是处处可以体现,就如这巧妙“酿醋流水线”,真令人钦佩啊!最后,我们还去了陈列馆。各式包装的醋让人眼花缭乱,好多瓶子形状特别,我从来没见过,真是大开眼界!

  镇江的醋文化真是神奇、巧妙,我们为自己是镇江人而骄傲。

走进家乡3

  这次春游,我们去了“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尽管生活在镇江香醋的故乡,但我们还是第一次参观这座目前国内第一个综合展示醋文化的博物馆。

  站在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的大门口,我一眼便看见博物馆的外形:白墙黛瓦,檐角飞扬。“这朴素典雅的建筑难道就是博物馆吗?这分明是一幢江南民居嘛。”我思索着,奇怪和疑惑占据了脑海中的每一个角落。不知不觉中,我已和同学们走进了馆内:眼前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出的家乡山水风情和博物馆的外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了,纷纷拿起了相机拍个不停。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古朴凝重,充满岁月沧桑的老作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酿醋工艺。走近木制的酿醋工具,我们便闻到了一股酒酿味,面对我们的不解,讲解员娓娓道来,原来醋的原材料是米,发酵后变为酒酿,经加工再变为醋的,我们都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讲解着。

  离开古色古香的老作坊,我们来到了现代化的影视厅。原来这里可是电视连续剧《血色沉香》的拍摄基地,怪不得这个博物馆如此具有江南民居特色。《血色沉香》带我们回到恒顺人当初创业的艰辛岁月。

  来到陈列馆,扑面可见恒顺醋坊的历历往事,穿越历史长廊,我们感受着民族企业走过的艰辛历程。紧接着讲解员带我们看了恒顺集团的规划沙盘,它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恒顺人的梦想以及他们走出镇江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参观了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我不仅了解了家乡特产的悠久历史,也看到了家乡现代化前进的步伐,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走进家乡4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征途。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一个个奇迹,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的经济得到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加强大了……这一切,怎能不让人为之骄傲呢!

  听爷爷讲,改革开放之前,一家五口就挤在一间狭小的小土房里,小土房不仅小而简陋,而且阴暗潮湿,每逢下雨,屋外下着大雨,屋内就下着小雨,大家就得准备各种的器具来接水,可谓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啊!夏天蚊子经常来土房内光顾,那个时候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爷爷就自制了一把棕蒲扇,上下摇晃,帮助驱赶蚊子,但全身上下还是留下了蚊子叮咬的痕迹。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的变化越来越大,家乡的人们盖起了自己独立的房子,有的还在县城里安家落户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漏水了。我们家也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房间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温馨舒适,我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房间,自己的书桌,自己的书柜,我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写字,十分惬意!

  爸爸也回忆道,以前他们学校活动的场所很少,小小的操场上布满粗沙石,没有什么健身器材,顶多就在空地上挖个坑,填上沙子,练跳远,玩“跳山羊”而已,跑步就是绕着操场跑,一不小心跌倒,全身都是泥土,双脚经常会被沙石蹭破皮而流血。 现在我们放学可以到篮球场打篮球,或者到乒乓球桌前打乒乓球。还有塑胶跑道,干净整洁,踩上去柔软舒适,跑起步来,轻松舒服,脚一点也不疼,跌倒再也不会满身泥土,还可趁机翻几个滚呢!

  四十年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家乡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改革的足迹,家乡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改善。愿家乡今后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