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

时间:2021-08-31

家乡风俗

家乡风俗1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金银财宝滚进来。”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我也要上网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舞拂尘示指令方向。脚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家乡风俗2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博深,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它——春节。一个让千万个家庭团圆的好日子,他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节日,更是我们千万炎黄子孙传承的好日子。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我们这里把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到愉快和吉祥。

  春节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祥。在这个时候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快和欢乐的气氛。如果小孩子吃到了饺子里的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长大后会很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呢。

  春节不仅有吃饺子的风俗,还有拜年给压岁钱的风俗习惯,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也有专门上家中拜年磕头的,但是不常见了。一般都是问好,有些人也在手机上给别人发微信或用打电话的方式给别人拜年,说一些祝福话语之类让人们开心的话。

  过了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说到元宵节还有一个趣事要和大家分享呢。元宵节那天,我们家家都要吃元宵(汤圆),那天爷爷给我们买了两袋汤圆,我们都很高兴。爷爷煮好后,把它们放到碗里,端到桌子上,再三叮嘱我们:不要摸碗,也不要吃,先让他们出出热气。虽然我们嘴上答应了爷爷的话,但我们心里可不这么想。看着那些挺着大肚子睡着了的大汤圆,我们的口水流的停不住啊!终于,弟弟还是忍不住了,上去就咬了一口,结果……还真是被烫得“嗷嗷”大哭。但我们呢?就坐在一旁哈哈大笑。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我爱春节!

家乡风俗3

  在每年间,都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节。通常春节都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返回家来,一起过春节。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会闻到各种酒肉的香味,那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团圆饭。

  到了晚上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红红的灯笼。饭后,人们都会准时的坐在沙发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要是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应该早就带上烟花和鞭炮,跑到外面开始放烟花爆竹了。特别是和我一样的男孩子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以前可以放烟花的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鞭炮吓唬另外几个女生。一直玩到12点的时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现在的小孩子们只能坐在家里乖乖的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初一。但初一与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们都十分快乐,街上十分热闹;而初一,所有的店铺都关紧了门,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就都会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们则会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贩们都会在一些庙外摆摊,买各种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这一天里很少去逛庙会。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别多——有的是来拜年的,有的则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哦,对了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必须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长辈必须要给每人一个红包,而且红包内最少也要有100元。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可是我的压岁钱每年都会被妈妈收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令你喜爱的风俗节日呢?

家乡风俗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