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合理化建议书范文5篇

时间:2021-08-31

  信息化建设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建设合理化建议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化建设合理化建议书范文5篇

  信息化建设合理化建议书范文篇1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是解决警力不足,提升警务效能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潢川县公安局自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统一全局认识为出发点,

  着力更新传统观念,实现“三个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民警甚至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该局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议、培训、考察等途径,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切实把全体民警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来。

  主要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党委班子的思想认识。局党委班子始终把信息化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经常在党委会、办公会等重大会议上专题讨论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调研活动,在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向科技要警力,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力推进。

  二是统一中层领导的思想认识。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开展,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不会计算机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要求中层领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信息系统,带头参与信息系统的优化完善。

  三是统一广大民警的思想认识。县局以集中培训、会议座谈等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和鼓励民警积极接受新事物。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三项工作”

  一是狠抓基础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缺少硬件,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源。因此,该局大力加强了对基础硬件的建设,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新购电脑60台,下发到基层科所队。目前,该局百名民警的计算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狠抓信息采集录入。信息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也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该局按照“准确采集,录入规范”的原则,狠抓各单位在新刑侦综合系统、网络执法与监督系统的录入,落实信息录入责任,确保做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与此同时,oa办公系统也广泛的在全局民警中使用,除了发文和收发电子邮件外,还不少民警开始通过oa撰写工作日志。

  三是狠抓系统软件研发。为了迅速构建信息化软件平台,该局隆古派出所、环城派出所通过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责任区民警人口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突破了困扰公安多年的人口管理瓶颈,走出了一条具有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以开展全警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做到“三个增强”

  推进信息化,应用是灵魂,也是动力。为了提高全体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该局以“三基”建设为契机,按照“五会”的要求,大力加强民警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实现了“三个增强”:

  一是因势利导,增强民警学习的自觉性。

  该局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实战应用考核、组织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等办法,将信息化应用学习培训融入日常警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该局还规定将计算机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引导和促使全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去学电脑用电脑,切实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因地制宜,增强民警学习的便捷性。为了便于民警学习,县局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将白天用于培训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中心,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夜晚19时至21日对民警开放,以发挥信息化培训中心的最大效益。

  三是因材施教,增强民警操作的熟练性。信息办根据市局信息化考核细则和信息化实际操作应用,组织专人编写了《信息化建设操作详解》、《oa办公系统应用手册》等教材,通过媒体教学指导民警学习操作。通过此举极大的提高了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操作技能。在4月17日的市局抽考中,该局民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截止目前,该局已经完成了10期的培训工作,实现了民警的全员培训。接下来,该局将针对民警的计算机水平再举办几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四、以完善警务保障为支撑点,规范日常工作制度,落实“三个保障”。

  信息化建设旨在促进公安工作,提升公安工作管理水平,没有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或停滞不前,功能弱化;或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信息化建设合理化建议书范文篇2

  随着全球物联网、无线宽带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由对象、过程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城市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水利信息化作为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保民生的技术支撑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锦州市是一个缺水城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面对问题,水利需要全面提高效率与能力,需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需要用水利信息化来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我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局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未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机构之间各自为政,不便于统一协调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单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机关及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较少考虑资源共享的要求,导致建成的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施、应用开发技术架构等自成体系,资源共享困难,制约了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的发展。各单位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体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培训现象。缺少与网络平台、安全系统、运行保障、标准体系等相关配套工作的协调发展,尚待制定统一规划下的整体和优先推进策略。上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提高。

  2、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信息化建设,以新技术应用带动水利系统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重点应用系统带动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发挥,为水利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为公众与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大幅提高,使我局的整体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1、硬件建设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进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局办公楼的局域网建设基本完成,二楼机房设置了交换机,实现了与外网的互联,全局共有计算机终端100余台,已经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这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部分信息化应用开始建设并发挥效能。

  水利局信息网已经建成,这是一个水利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站上定期更新水利工作的最新动态,为电子政务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锦凌水库的远程监控系统初步建成,在水库建设工地设置了监控点,通过网络可以在局办公楼实时查看水库工程现场的情况,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的动态。防办的防汛视频会商系统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以实现与省水利厅的联网,在网上直接召开视频会议,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反应速度。水资源办公室的取水许可登记管理系统、水资源费基础信息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与使用,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3、国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借鉴。

  国内的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10多年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涉及水文信息自动采集、水利工程可视化远程自动监控、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采集与自动控制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具有大量的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信息化建设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建设时要求牢牢围绕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设置信息化建设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和指导工作,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协调。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的主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落实相关的任务。加强信息化建设考核,把信息化工作列入对各单位领导考核的内容。成立信息中心,负责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应用系统信息共享平台与数据库的建设、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建设实施等相关问题。

  2、完善规范,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信息系统硬软件管理规定、规章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是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适时制订信息硬软件管理规定等规章和相应的技术规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保证信息化建设的依法有序健康发展。

  附图一: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图

  3、统一规划,为信息化发展确定目标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并给予规划。因此,应当针对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近期以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资源不足与共享困难为突破口,中期以增强信息深加工能力、提供高水平专业应用服务为主攻方向,远期以全方位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发展目标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各单位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编写,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后报送领导小组审定后下发。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附图二:锦州市水务信息化建设框架图

  4、整合资源,逐步建立水务信息化平台

  购置3台服务器(网页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建立公共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图形库、历史洪灾数据库、旱情数据库)。

  5、组织培训,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

  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与信息化技术装备建设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专项培训,提高应用水平,提高系统运行、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培养一支信息化专业队伍。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能力。力争使每个机关处(室)、事业单位至少1人成为信息化方面的行家。

  6、引进外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引进外力,聘请相关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统一评审,使方案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选择国内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地区进行调研,选出国内拥有成熟经验和优良资质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积极与省厅联系,寻找与省厅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结合点,争取得到省厅在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寻找贷款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