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风家教的1000字作文(2)

时间:2021-08-31

关于家风家教的作文二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们家兄弟姐妹4个,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条件好了,仍一直传承着母亲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我们全家人都信守“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俭的家庭主妇。七十年代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工资收入,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4人有衣穿、有饭吃,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多少个夜晚,一觉醒来,我们还看到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儿。当时我们穿的衣服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了给老二,老二穿完了给老三,衣服打着补丁,但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能穿上新衣服,内面的衣服,母亲凭自己手艺裁剪;外面穿的衣服,就请裁缝师傅到家来做。我现在对裁缝师傅还有印象,他是上海人,也是单位的职工,文质彬彬的,有着裁缝好手艺,赶到休息的日子,在家里忙活一天,量身、裁剪、缝纫、熨烫,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做成了。当时生活比较拮据,为了感谢师傅的辛勤劳动,母亲把家里省吃俭用的鸡蛋拿了出来,款待师傅。现在就回想起来了,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母亲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那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母亲过日子会盘算,在母亲的倡导下,我们也是开始帮家里做一些事。

  那时不像现在,燃气通到家里,又干净又方便,升炉做饭是每一个家庭每天必备的事。我们家有两个炉灶,一个是烧柴的,一个是烧煤的。我们住的附近,就是农民的村庄,有很多树,放学的时候,我们顺便去村庄捡一些树枝,打成捆,带回家里储存,作为燃料。记得烧柴的灶主要用来蒸馒头、贴饼的,都是用传统的发面方法制作的,是又软又好吃。那个时候,我们很少在外面买现成的面制品,节省了很多开支。煤必须要到煤场去购买,但我们也是想办法节省支出。我们一般不买成型的煤,价格高,我们买散煤,回家后自己做煤球;我们家附近有单位的公用澡堂,有两台小锅炉,当时锅炉的燃烧技术还不是很好,燃烧后的炉渣里含有大量未燃烬的焦炭,渣场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常常是带去的篮子装得满满的,又可以解决一周的烧煤问题。

  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我们是很忙的,除了要完成暑假作业外,我们还要做一些补贴家里的事情。那时候不像现在担心禽流感,城镇是允许养鸡、鸭的,我们家里也养了一些,这样家里的鸡蛋、鸭蛋就不需要再买了,逢年过节还有肉吃,可以解解馋。我们的任务就是给鸡、鸭准备一些食物。清晨我们带着做好的工具去河里捞浮萍,河里的浮萍很多,很快就可以装满篮子。晚上在路灯下,我们又忙开了。那时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炎热的,由于家里没有空调,大人孩子在离路灯不远的地方乘凉聊天,看着满天的繁星。路灯下吸引了很多的虫子,有一种虫子我们那里称之谓蝼蝼狗的,又大又肥,是鸡、鸭的好饲料,一晚上我们可以抓满满一瓶,第二天鸡、鸭也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

  七十年代国内物资比较匮乏,粮油、豆制品、猪肉、布料等都是凭票据购买,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花钱外,我们家在其他方面的花费是很少的。母亲掌握着全家的财政大权,但从不乱花钱,家里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时候周末还有肉吃。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说,吃饭时要吃得干干净净,碗里不剩一粒米。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学,从家乡来到武汉求学,由于从小在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除了在学习用品和书籍上需要花钱外,其他花销非常少,生活上一直非常节俭;再赶上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提供助学金,大学四年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现在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之道我们仍然保持着。我们家勤俭持家的内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衣服旧了,把它变成收拾家务的工作服,废物再利用;有的衣服不时尚了,找裁缝改改,换个式样,可以继续穿;鞋子坏了,找修鞋师傅修修,换个底,打点蜡,照样穿得出去。在家注意节水节电,购买马桶我们会选择节水型的;购买冰箱、洗衣机我们会选择节能型的。早晨上班之前,一定会认真的检查,把无用的电源关掉。

  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不论今后多么富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一定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