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3分)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革命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革命的。

  C. 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试题答案:

  1.B(A项“《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说法绝对,原文是《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C项“每个中国人”扩大范围。D项意思和原文相反。)

  2.C(不是总分,是分总结构方式。)

  3.A(逻辑错误。原文是“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是部分肯定,而用“只要……就……”就变成了充分条件,全部肯定。)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4

  留性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理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槟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珠上那条上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趋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

  我给自己留住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求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到我的身体,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抱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恫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丰穿过那些荒野和四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

  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权仲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就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条,砍折我的桠权,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仲不到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千活。审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

  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

  “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

  “王占还在不在?”

  “在呢,”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述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在忙哈。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高,緩緩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物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加在那个敲门声前面,加在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根据《遥远的村庄》改编)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作者想回家乡,又担心回乡后走不出来的矛盾心情。

  B.当我回到黄沙梁,吹着来自荒野的风,我对村庄的熟悉感一下就涌上心头,那里收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长的村庄变得荒芜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黄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后,进入城市打拼,因为对自己出身农村感到自卑,所以“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访故乡的村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老迈的留守农民形象,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现状。

  5.如何理解标题“留住这个村庄”的含意?(5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蝗段的作用。(6分)

试题答案:

  4.C(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农村”而感到自卑。)

  5.(1)作者希望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能存留下来,不要被废弃荒芜。

  (2)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留存下来。

  (3)“村庄”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作者都要留住“村庄”赋予的美好的性格。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

  6.(1)“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与标题、首段“留住这个村庄”相呼应。

  (2)末段运用了排比,“加在……后面/前面/中间”,表达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庄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每点2分,前两点鉴赏术语与分析各1分,第三点深化主旨1分,艺术效果1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月夜现代文阅读答案

2.打水现代文阅读答案

3.暮雪现代文阅读答案

4.自然之道现代文阅读答案

5.谈静现代文阅读答案

6.学弈阅读试题及答案

7.《梁上君子》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8.现代文天空的表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