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篇3

  1教材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我校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预习指导: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点拨: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江河

  第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一个词的全部意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唯一的在确定词义前,先要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二)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2让学生自读全文,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批注有疑问的内容(便于复习)

  这一步要对学法1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习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同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决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

  (三)讨论分析,鉴赏课文

  1、理清思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怎样出场的?

  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两点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4、鉴赏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5、人们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在板书上我力求节俭明了,既点名本课的重点,又方便学生理解。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秦晋围郑——出使缘由

  发展——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高潮——劝退秦师——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结局——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个任务——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联盟,你会怎么做?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学习有“文”“言”两个方面,本设计“文”“言”并重,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相关文章:

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4.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5.《鲸》说课稿

6.《春天》说课稿

7.《桥》说课稿

8.《夏》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