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文

时间:2021-08-31

关于河南作文汇编8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作文 篇1

  人类起源于距今300万年前,这基本上已是定论。但中国人的起源却仍是个谜,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的起源是从东非人开始,再是北京人、蓝田人,最后是元谋人。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不开,中国人的身世之谜就永远也解不开。这个问题就是在距今八万年前,中国人神秘消失了。在八万年前中国人去那里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中国人,也让中国人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但是,在许昌市许昌县灵井发现的距今八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揭开了这一切的谜团,人们把这个人种命名为“许昌人”。

  就在前不久,我、爸爸和几个叔叔一起到许昌人遗址发掘现场,来领略遗址的风采。那天正下着大雪,当车开进灵井后,因为打滑,我们不得不下来徒步走到遗址发掘地。听爸爸说,许昌人遗址最早发现于1968年,当时正值动荡,又一位青年在大学中学的是考古的,毕业后被分配到灵井做义务劳动,当时他发现在灵井,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两根象牙,这让他很好奇。因为河南是没有野生大象的。于是到处打听、挖掘。最终发现了一个许昌人的头骨,转交给了河南省文物局,但因为当时设备简陋,经费不足。而且考古也不受重视,所以当时只随便测定了一下,认为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没有带大的价值,所以又给退了回去。到最近才测出是距今8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后来河南省文物局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组去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用来宰割肉类的锋利石头,经过清华大学和国家文物局的坚定,确认是8―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填补了中国人演变的一段空白。其实挖掘现场只是一个四方形的大坑,里面有两个池子,仅此而已。临走时一位叔叔开玩笑的说:“看,哪有一个8万年前的方便面盒。”大家开怀大笑 。就这样 ,许昌人遗址游记在笑声中结束。

河南作文 篇2

  我是一个来自河南沁阳的小男孩,今年9岁,虽然只有9岁,但却比有些五年级的个子都高。

  小时候,我长得又白又胖,像是一个洋娃娃,可是现在皮肤有点儿黑……妈妈喜欢我的这张小嘴,说睡觉时,小嘴就像花骨朵。爸爸则喜欢我这双火眼金睛,说是比孙悟空的眼睛还亮。虽然我的鼻子有点塌,每次捏都捏不起来,但是一位阿姨却非常喜欢,说我的鼻子比警犬还灵,还给我点过两次赞呢!

  我喜欢打枪、打游戏、看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乐高玩具。前几天,我过生日,妈妈带我去超市给我买了一个468块的乐高玩具,我兴奋不已。在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妈妈骑快点儿,可妈妈却说安全第一。

  一到家,我就迅速地打开包装,立刻组装。我想象我拼成的飞机在天空中翱翔,拼成的汽车在田野里狂奔,拼成的摩托车在城市中穿梭……我越拼越入迷,有时候竟忘了自己在哪里。

  不过我也有不少缺点,我每次作业得不了100分,是因为我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经常和同桌说话。星期天不主动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妈妈说我是个“大懒虫”,我下定决心: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完成作业,摘掉“大懒虫”的帽子。

  这就是我,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河南作文 篇3

  快乐的十一假期开始了,闻名遐迩的河南博物馆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这下可有机会参观了。我和爸爸、叔叔、妹妹一行四人兴致勃勃来到了河南博物馆。博物馆门前张灯结彩,红艳艳的大红灯笼上面书写着“欢度国庆,腾飞中国。”

  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观赏区,一件件珍美的文物映入我的眼帘。从公元前八千年的古笛、盔甲、到唐三彩、青花瓷,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应有尽有,让我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历史时空隧道之中。

  这是什么?快来看,哇!这是1986年在我们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它由20xx片玉片用金丝穿缀而成,长180厘米,宽125厘米。我观赏着金缕玉衣赞叹不已,我仿佛看到了西汉时期的强盛、富有和发达的文化。

  咦!博物馆里为什么放了一棵如此青翠的白菜?我疑惑不解地问,走,看看去,不会是那个朝代的白菜保留的这么完好吧?原来,这么逼真的白菜是明清时用象牙雕刻而成的,白菜根上的须一根根的清晰可见,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一样。那时的技艺都已经这么精湛了,看着真让人啧啧称奇。

  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真是多啊,从这一件件文物中我了解了河南的历史,领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我为我们河南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我要努力学习,汲取我们中华文化之精华,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河南作文 篇4

  我国因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方言,如闽南话、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南话等。各具特色的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方言中的音调和标识性语言成为地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疙瘩”生长的是东北人,山东人是好“伙计”,河南人常在嘴边徜徉流动滴落的则是一个“中”字。

  我以为,在所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中,河南人的“中”如果不是最具深层文化底蕴的,起码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标识性语言之一。

  河南人喜欢“中”字,爱讲“中”字,讲的时候甚至还带着几分得意和自豪。有的时候不假思索,讲的`率直,率直中隐约着豪情;有的时候锵铿有力,讲的气度非凡,气度中充满着中肯;有的时候和风细雨,讲得随意随缘,随意中显现着包容;有的时候充满疑虑,讲得委婉,一个“这会中?”真切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中”之内涵是丰富的,丰富的鲜有可比,“中”的形式是简约的,简约得无以复加,“中”是富有的,也是干练的,因丰富而见厚重,因简约而透射凝练之美,形式和内容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真是“中”。

  “中”是一种地理区域的宣示。“中”是“当中”,“中间”、“居中”、“正中”的意思,看看今天的中国版图,河南几乎不偏不倚地雄踞中央,历史上古代九州,豫州居中,八州朝圣,至今“中原”依然故我地仍旧是河南之代称。我们的国家叫中国,其简称就是一个“中”字,如“中文”、“中方”等。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就是在向世人宣示了自我——“明白吗?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来自中华文明的故里!”,在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没有一丝的自卑,沁溢着的却是几分快意和自豪。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信仰。“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适度,矫枉但不过正,恰到好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是我们认知客观和人生道德实践的双重标准和目标。认知事物要不偏不倚,从容客观;为人处事,不失偏颇,不走极端。凡事之要务在酌“中”,立“中”,为“中”。河南人之所以把“中”挂在嘴边,对“中”的厚爱和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厚爱和追求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契合了河南人厚重而有容的品性。

  当河南人说“中”的时候,既表达了自己对客观的人和事所持的立场和看法,在别人征询意见时,一个“中”字,同时也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肯定和赞许,那意思是说你对事物的认识不错,干得不错,很有本事,做的事中规中矩,得体适度。这种既善于表达个人意见,又特别注重肯定赞美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实践,也当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在河南人这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风行了几千年,恒长持久,生命鲜活,其原因就在于它作为河南人的一种文化伦理信念一直在涌动着、生发着。

  此外,当河南人表达“中”、阐述“中”的时候,又何偿不是一种提醒呢?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别人,做人做事以“中”为本,认识事物不偏颇,为人处事不偏激,干事创业不偏废,中庸守道,中规中矩,中标中的,中正和谐。这也正河南人的人文文化精神。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河南人与“中”得到了粘合,是河南人选择了“中”,还是“中”选择了河南人,抑或相互倾慕、一见钟情,由相互吸引而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谁选择了谁的,选择本身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结合得如此紧密、天衣无缝,着实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