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听写生字,生词

  二、讲解新课

  (一)走进画面,品读感悟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过渡: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最独特迷人的地方在哪儿?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要求:

  默读1、2自然段,先自学再同桌交流:

  令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

  (2)精读风景之一——“屋前小瓜”

  1、学生汇报。

  2、感悟对比写法。

  3、小组内竞赛读。

  (3)精读风景之二——“门前鲜花”

  1、学生汇报。

  2、积累描写花开景象的词语。

  (4)精读风景之三——“屋后竹笋”

  1、学生汇报。

  2、读中想象:抓住“探”字,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

  3、激趣引读:

  a:你看,一个,两个,五个,十个……笋芽儿的小脑袋探出来了!读——

  b:啊,鲜嫩的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了!读——

  c:成群的春笋迫不及待地要和竹子妈妈比高呢!咱们一起为它们加油吧——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的全是春天的植物,那么,那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往下读吧!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小组学习,精读3-6自然段。

  2、集体交流。

  3、紧扣第7自然段,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4、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三、指导背诵

  1、闭目养神,抛弃杂念

  在老师的带领下,心游百花园。吐纳呼吸,气沉丹田。

  2、学生自读,

  3、教师出示课件(一)

  4、教师出示课件(二)

  四、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学习斧、盖、造等16个生字。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子的意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环保的图片和小故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检查: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

二、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三、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2、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3、联系上下文解疑。

  (1)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

  (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

  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

  ①学生交流。

  ②课件演示。

  ③指导朗读第一段。

  (2)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四、前后联系,探理激情:

  (1)师创设情景,生前后联系,总结升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五、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2)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3)课后作业:收集有关环保图片、资料,办一期墙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乌鸦喝水》讲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手”动脑喝到水的故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其间,随机析字形,辨字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晴天,太阳当空照,上完体育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

  学生回答。顺势让学生猜一猜,“喝、渴”字是什么偏旁,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喝、渴”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并能够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它是什么呢?(出示乌鸦模型,板书乌鸦)看一看“乌”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字型相近?学生很快说出“鸟”。

  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

  3.教师:这只乌鸦啊,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出示第一幅挂图,要求学生看图),太阳天,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学生从图上不难看出,不远处的瓶子里有水,乌鸦可以去喝。)

  教师:瓶子里有水,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发现,乌鸦喝水遇到了困难。)教师一边听学生讲一边演示,使困难一目了然。

  4.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二、动手做,动脑想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石子、瓶子、水亲自动手试试,看看乌鸦怎样才能够喝到水。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体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要求学生仔细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学生亲自动手做,能使乌鸦喝水的经过显而易见。这个活动使学生间接掌握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2.教师:乌鸦想到的办法和同学们的办法一样吗?(出示第三幅图)那么,除了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分两步进行:)

  1.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教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组织评议。

  (要求各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人认真听,并评议他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想出的办法会五花八门,但他们为了成功,往往会忽略当时的环境。经教师点拨,马上就会有学生反驳。这就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教学变成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样处理,旨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的发散思维留出了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都肯动脑筋,这场辩论太精彩了,那么这些办法中,谁的办法最好呢?(不仅要求学生想办法,还要求学生从中选优,优中选特)。

  由此看,这是只怎样的乌鸦?你们学习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小结,以突出单元主题:手和脑,两件宝。)

  2.要求学生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听。

  四、齐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最后,全班同学整齐地朗读一遍课文。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还综合运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动手做,动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