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_(4)

时间:2021-08-31

故乡_900字10

  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村前有一棵古树。那是一棵很大很老的树,没有人知道它到底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就连村子里最老的老人也不知道。

  树上缠绕着一根粗壮的古藤,深深地勒进古树的树干里。树绕藤,藤绕树,缠缠绕绕,绕绕缠缠,穿越岁月的风尘,始终不变地伫立,宛如一尊庄严而肃穆的雕塑。村子里的人们,日岀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的劳作着,然而,他们的脸上始终带着辛福的微笑,上演着一幕和谐而温馨的画面。

  而我却离开了,离开了我的故乡。

  在这个城市,我走在一条条陌生的街上,触目所及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像个迷路的孩童般不知所措。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下思乡的泪水。梦中,我常看见古树与古藤。

  雨,淋湿了干枯的城市。风,飞扬了思绪。村里人说,古藤是村的象征,是村的标志,更是村的灵魂!古树下,沉睡着我们的祖先,古藤上,记载了村的历史。儿时的我们,常绕着古藤嬉戏玩耍。累了,就坐在树下,听大人讲过去的事。

  无论是荣耀,还是耻辱,都不能遗忘。每年的10月1日,村里的人们都会到古树下聚集,不约而同,人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严肃,村里最年长的老者站在最前面,目光悠长,悠长,漫过人群,缠绕古藤,穿越时光,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而今,我终于回到了故乡。

  然而,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疏远我。他们认为我是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了,于是,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除了问候,便再无其他的交流,这让我觉得很无奈,想起从前看过的一首小诗----你站得很近,离我却远,望穿双眼,咫尺天涯。

  日子,感觉就像在坐牢,那么压抑。每天,我穿梭在田野中,望着在田野中的人们,看他们辛勤的劳作,他们的纯真与质朴,截然不同与城市人的虚伪与市桧,那是一种散发着大自然独特的清新与甜蜜的美丽魅力,而不是以华丽的衣服掩饰自己内在的丑陋与肤浅。走进大山,我呼吸着原始的空气,褪却市桧的气息,欣赏着粗犷的田野风光,卸下虚伪的面具,拥抱着风的快乐,感受着大山的脉搏,它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沉稳,不再是我梦中的幻影,我不会再失望,也不会害怕,因为它温暖了我的心,感动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入了我的生命。

  我也终于明白,故乡的古藤不是人们精神的枷锁,而是精神的支柱,在岁月的历史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刻骨而铭心。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的春夏秋冬,五千年的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同一颗不灭的东方明珠。在此,祝贺我们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最后,真心的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加繁荣昌盛。祖国,我爱你。

故乡_900字11

  一轮明月下,淡淡的雾霭笼罩着寂静的村庄。门前的小河象一条玉带,静静地流淌着。岸边的草丛里,流萤星星点点,或远或近。每到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红叶。红的令人心醉,美的让人留连忘返。

  这,就是我记忆中如诗如画的故乡——红叶谷!

  这里也是我的出生地,三岁时随着父母来到省城。爷爷奶奶在世时,每年都会跟父母回去几次,后来两位老人相续离世,就再也没有回去了。

  光阴荏苒,一晃快三十年了。今年是出差路过,顺便去看望表哥表嫂一家人。当我再次踏上这块生我的土地时,却发现眼前的一切变得如此陌生。我努力寻找儿时记忆中的乡间小路、茅草屋,还有那一条清清的小河。然而小路不见了,“村村通”的公路一直通到了家门囗;茅草屋也没了踪影,红墙碧瓦的大院套整齐有序;只留下清清的小河,一路欢歌流向了远方。故乡巨大的变化,让我这个曾经的小小村姑不知所措。

  表哥还居住在祖屋的位置,七间大瓦房窗明几净,60多岁的人微鸵的背,一双大手已布满了青筋。黝黑的脸上砌满皱纹。 一顿丰盛的晚宴,吃掉了表哥家还在下蛋的母鸡,舍不得吃的咸鹅蛋,端上一大盘,小葱豆付家常酱,吃的真香,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吃过晚饭后,和表嫂在屯里遛达了一会,表嫂逢人便介绍起来,“这是三姑家的大小子,你该叫哥哥”。我轻声地喊声:“哥哥好。”“快过来,这是二姨家的老姑娘”。在这个小小山村里,家家沾亲带故,那一张张看似陌生的面孔,被一种叫做血缘的东西,把我和这里的每一个人连在了一起。虽然,很多人我己经对不上号,可那片土地的气息、淡淡的乡音、门前的小河,却时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夜晚,站在院子当中,望着天幕上那轮皎洁的明月,北斗七星若隐若现,天地之间的距离仿佛很近。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大都市里,月亮悬挂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也失去了如水般的明净。

  第二天的清晨,我来到小河边,赤脚踩着光光的鹅卵石,一阵清凉顿时沁入了心肺。眼前仿佛又重现了儿时小伙伴们一同嬉水的情景。我索兴躺倒在带着露水的草地上,闭上了眼睛,耳边是潺潺流水伴着蛙叫蝉呜。独享着这份难得的安逸。呼吸着带着丝丝甜味的空气,浑身都很轻松。

  两天的时间过的真快,我又该踏上返城的行程,望着表哥表嫂红红的眼圈,我匆匆而去。身后传来表哥的声音“二丫,有时间要常回来看看!”。我不敢停留,轻轻拭去眼角的泪,大声回答着:“我会的,表哥表嫂你们多保重!”

故乡_900字12

  乡情多半是游子的专利,正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远去了故乡的山高水长,登上异地的高台,空留“长歌当泣,远望当归”的惆怅。人,是离不了自己的根的。即使身在千里,灵魂中仍有一根剪不断的红绳,牵着熟悉的乡土,扯着故乡的清音。

  那些守候在故土的,或许会捧来他山之石称赞一番,或许会无意间哼一曲异域小调,甚至崇洋地大放厥词,但,不可改变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传统精髓,受之于父母,润之于故乡的山水。人总是毫不自察地口是心非,谁会相信看惯了乡景,听惯了乡音的乡人竟会死心塌地移情别恋?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

  如今,浩浩荡荡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以它沧桑千年的霸气占据着炎黄子孙的思想与精神之境。那《诗经》中的一湾碧水依然映着天空的色彩,那唐宋的明月依然撩动着国人的心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可能不为之动情?只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罢了,我们已融进了这种文化中,不辨物与我。

  然而,与文化的浑然一体固然美好,但切勿把这种融入之境转化为审美的疲劳甚至思维的麻木。

  西方的巨浪拍来,玫瑰比蒹葭更艳;异域的长风吹过,火鸡比凤凰更香。沉浸在西方的节日里,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炎黄子孙”、“华夏传人”、抑或是一群“追逐时尚的人?”

  其实,过洋节只不过是人们借此娱乐,商家借此发财的一种手段。曲终人散时,人们毕竟还是要把靡烂的玫瑰和只剩骨头的火鸡扔在垃圾筒里;说得唧哩瓜啦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毕竟没有睡梦里迸出的家乡话来得贴心。追逐“时尚”的人们,你们且歌且舞吧!踏出异域的舞池,你们依旧割不断传统文化的根!

  被传统文化浸大的我,也曾厌倦了那“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更曾在古琴曲中昏昏欲睡,但当我踏出国门,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又会使我深沉地眷恋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在异国的街头寻到了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当我在康河上听到了岸边中文的问候,当我用伦敦时间欢渡着几个小时前国人已欢度过的中华传统节日时,我竟是那么的自豪与感动。于是忍不住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忍不住哼起传统中国民谣,忍不住在英国的教室里与中国同学同写下诸如“欢庆中秋节”的中文。

  是的,我们一直热爱着我们的文化,当作消遣的区区洋话洋节,难道可以永久占据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