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国学课作文(4)

时间:2021-08-31

  我们班国学课作文6

  兵家史书之瑰宝,博大精深;兵书理论之宝库,包罗万象;兵学圣典之美誉,威名远扬;归纳演绎之逻辑,缜密严谨;启迪人生之智慧,精髓宏瞻;阐释儒道之传统,淋漓尽致。——题记

  从三皇五帝太平盛世,到春秋战国风云变幻;从盛唐气象博大雄浑,到宋代词篇婉转豪迈……我们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而国学经典代表《论语》更是全世界精神财富!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着作,因集中表现了孔子学说和思想,成为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学说核心——仁,贯穿《论语》。《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已成仁,”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进程。

  《论语》居“四书”之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深远影响!

  据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书箱里藏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论语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吗?”赵普老老实实回答说:“臣所知道,确实不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于是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

  纵观整部《论语》,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文明,感受到人性光辉,感受到文学精髓。你也一定会在《论语》中,受益匪浅!

  我们班国学课作文7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一部军事经典着作。

  孙武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是能否进行战争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高下、险要、平坦、距离远近,攻守进退利弊;“将”指将帅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组织编制、将吏职责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胜负,从而采取适当对策和相应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消耗和战费开支是十分庞大,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