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二、说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五、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幻灯片1)

  2、抽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词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板书)(幻灯片2)

  4、要求学生读阅读提示,画出阅读提示中的要求。

(二)听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新词情况

  2、检查字词情况。(幻灯片3)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潺潺 唱和 干涸 点缀 螃蟹 浮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四)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

  1、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幻灯片4)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5、6)还有哪些地方还是描写家乡景美的语句。 (幻灯片7)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

  表达思念之情。)(幻灯片8)还有哪些语句是描写作者童年趣事的?(幻灯片9)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10)

  师:像这样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抒情方式。(幻灯片11)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幻灯片12)

  (3)出示概括本文内容的小诗,生有感情地朗读。(幻灯片13)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幻灯片14)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了解生物圈”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第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结合阅读课本,让他们了解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生物成分,讨论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明确三者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阳光等非生物成分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从而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成整体印象,然后通过练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网络图。通过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角色扮演,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突破难点:能量流动及其传递是学习难点。通过分析鱼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并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学生实际,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学情分析:

  前面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经学过了相关知识: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让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让学生举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二、小至一块草地、一个校园,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学生观察分析两幅图片(啄木鸟吃虫子、腐烂的树桩上长满真菌),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要维持这些生物的生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板书)让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课后思考第二题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生产者 ——→ 消费者

  ↖↘ ↙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解来表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说出各种生物能否独立生存。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思考讨论: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为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作准备。

  三、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螳螂、蝉、黄雀之间是“谁”被“谁”吃、“谁”吃“谁” 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

  (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这种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互相联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称吗?”(板书)食物链

  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抽象,“食物链”理解透彻了,“食物网”等部分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观察连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课后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还知道有毒物质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特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六、生质疑,师释疑解惑

  七、练习: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八、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