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君老师的研究课桥之美观后感范文(2)

时间:2021-08-31

  德君老师还很好地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课。这节课始终紧扣吴冠中先生诗一般的语言加以品味:“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样的语言美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要养成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汉语言优美的感染力的感受之上,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来做这样的事情,学生又如何不被汉语言的优美与魅力征服呢?

  尤其难能可贵的,德君老师没有“错误地”一展自己在美学上的造诣,在语文课堂上就课文的对象物——桥——做什么无谓的拓展,而这种流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却是常见的:上丰子恺的《竹影》就来大谈特谈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上《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大谈特谈丁肇中的爱国和阳明的哲学……其实我一直反对语文老师是一个杂家的观点,语文老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学的专家:事实上语文教师中有几个杂家呀?好好地把语文的专任之任做好,我们就已经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