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小学观后感(3)

时间:2021-08-31

  这其实和西方电影中“爱与死”的哲学相关,借用佛洛依德的一段话——“在爱的问题上,性过誉现象始终令我们深感吃惊。这种现象表现为这样的事实:那个被爱上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免遭挑剔,它身上的所有特点都比那些未被爱的对象的特点,或确切地说比它自己在被爱上之前的特点得到了更高的评价。……这种性过誉和这种爱的现象如果愈强烈,那么对这幅图景的解释就会变得愈准确无误。这时,那种倾向于直接满足的冲动可能完全变成次要的了,如一个年轻人的炽烈情感经常会发生的那种状况。自我变得愈来愈谦卑,对象则变得愈来愈高贵,直至最后对象完全掌握了自我的自爱,这样一来出现的一个十分自然的后果是自我做出了牺牲,可以说这个对象吃掉了这个自我。”

  《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很多前例,呈现所谓的“反文化”特点,因为在实际中圆满或者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渴求,在“经过痛苦而成熟的爱情,是最热烈的爱情”下,人们希望看到恋人最后的“持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更符合社会价值认知和普遍的文化体系。

  但是实际上,《泰坦尼克号》正是在20世纪末,人们对真挚爱情的一种渴望,一种怀旧意识的展示。在这种真挚爱情和怀旧意识当中,我们重新获得爱情的意蕴,重新获得对于死亡价值的一种感悟。悲剧性的结局,呈现的美学价值,正如同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泰坦尼克号》正是一出经典爱情悲剧,这种纯正的味道,时间也难以让人磨灭、忘却。

  当然,影片也没有局限于此,在沉没的时间段内,从某些各个分开独立的画面上看几乎都静止的(比如等待那一刻来临的老船长、老年夫妇、为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母亲),只有流动的海水和微微向前推动的镜头,伴随着悲戚的小提琴声(如果换一种语境,也许就成了悠扬了),与船外的混乱和恐惧形成了鲜明比对。直到最后一刻海水将一切侵蚀——那些急于奔命或者等待上帝召见的人,那些具有强大负罪感的人,那些自私而穷尽一切办法登上救生艇的人,和那些明哲保身等待“救援”而一辈子也无法实现自我“救赎”的人。影片从而在各种细微出展现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同时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片也绝不缺乏大场景的制作,给予了泰坦尼克号自身诸多的全景写照,磅礴大气,与这段旷世的爱情相得益彰、遥相呼应。  最后,老年Rose扔弃了“海洋之心”,沉没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处。Rose在梦中重回泰坦尼克号,再次与Jack相遇,接着镜头向上,直达静美的天堂。

  登上泰坦尼克号的人,都认为这是“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但是它还是被无情的海水吞没。但是《泰坦尼克号》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在影史和观众心理相信才是永不沉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