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1

  《一生只为一事来》里的那条山路,仿佛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的遇见、选择和故事,都像是一条洞开岁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于泥洋村而言,一条路在脚下,沟通着山里和山外;一条路在心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于支月英而言,还有什么样的人生大事胜于这样一条“心路”?还有什么样的使命担当胜于千家万户的孩子的命运?

  教育的庄严和神圣,可能在时过境迁的岁月回眸中更能凸显。面对生命中不可想象的生命蝶变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义才在“温故”之后而“知新”。当电影将闭塞、贫穷、破败、简陋的种种情境与细节一层层展开的时候,我的泪水不止一次盈满眼眶。――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为自己的当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条件会略胜泥洋村。不过,一年级教室里确实也是在泥砖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块块乌黑的旧木板,据说那曾是拦猪的木板。

  那地方叫云湾。校舍是当年贫下中农没收了那些大户家留下的祖宗家业。营构有制,冬暖夏凉。其外,白墙黑瓦,青树相拥。其内则回廊转曲,天井四合。特别是,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礼堂,地上铺了小小的青砖,那是我们全校集会的地方。

  当年我还有一篇题为《我为四化刻苦学习》的四年级作文以墨笔抄了,贴在礼堂的那个宣传栏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八十多岁的母亲依然还清晰地记得此事。

  学校之于村庄,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里,我们曾在校园里流连。黄昏的时候,老师们在球场上打球,长发飘飘的年轻女老师蹲在冬天的花坛边洗头发,那种淡雅的芬芳仿佛还飘浮在空气里。至今我还记得校长汤楚健先生穿着灰色棉袄站在廊下敲钟的样子,记得钟声的急促和同学们跑进教室的气喘吁吁;我还记得李茹曼老师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汉语拼音,她写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还记得杨广雄老师教我们图画,他在黑板上画一个孩子坐在木盆里,并取名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说法叫“沐浴”,还有帅气的屈正乐老师讲水笼头放水或注水之类的数学应用题……

  几十年过去,村小的老师们已是久违不遇。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于他们的记忆却全都苏醒了。他们,就是我走出故乡的那条“路”,那条开满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乡谋食的同龄人,他们日后的生活里或许也遇到了种种自私与贪婪、愚昧和暴躁、怨愤及其脏污,有无数冷漠的灰色曾给过他们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学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树下的那些日子,在铃声敲响的午后,他们都曾和我一起看见过文字里的光亮,看见过最纯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软内心,曾种下过美与善的种子。那里有人间最浩荡的丰沛,最温暖的干净。他们至少都曾被开示过。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2

  “有些人,不是因为希望得到什么而去坚持,而是因为爱,才不放弃。”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已经结束,我的心中却不能平静,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心头,无法散去。

  影片开头偏黑白的色调一下子把我拉入了那个年代。我看见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女孩儿,抛弃过往的舒适和未来的光明,固执地走上通往深山的“路”。看到她历经冷漠和排斥后暗淡的面容,看着她离去后又不舍初心地猛然回首……

  就是因为心中有这条“路”,所以不管离开多少次,都能回来。

  xx世纪的中国,教育的落后让人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一位又一位“支教老师”出现,我们又如何能发展到现如今这样的盛景!

  在剧中,曾经的顽皮少年变成成功商人后,为了效益计划铲除障碍,而在得知这个“障碍”就是教化他长大的小学后,他先是劝说自己的老师离开。被狠狠拒绝后经过很久的自我说服,他终于不顾反对地帮助了这个栽种希望的地方,不仅没有拆除它,还筹集资金重建小学,让它为更多穷苦孩子带来希望。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当今社会的矛盾所在。迅速发展的经济让一部分人富足起来,而他们不会想到,我们的国家中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在为一间教室,一本书发愁。这时,像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一样,自愿下乡的有志教师,和奉献公益的成功商人一波一波不断涌出,正是有了他们的贡献,国家才因少年的强大而日渐繁荣!

  《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已经结束,可生活还在继续。其实,每一位能够担得起“人民教师”称谓的老师,都值得被铭记一生!

  影片已足够感人,可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难以想到,就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振兴事业”,甘愿去山村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3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真的很久很久,都没有好好看过一场电影了。不是没有闲情,而是没有时间。今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前往影院观看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想来,正好可以让我久已“禁锢”的身心放飞一下自我。尽管心里牵挂着一天没见嗷嗷待哺的小宝,尽管大宝流着鼻涕发着烧,狠狠心,咬咬牙,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就这样,怀揣着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和一种见贤思齐焉的.渴盼,我走进了影院。108分钟里,我静静地观看着,回忆着,敬佩着,思索着……几度哽咽,潸然泪下。虽然内心一直很软,泪点一直很低,但像这样被一部电影深深触动心灵,感动心扉,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即便此刻,满身疲倦,我也还想打起精神,记录下今天的感动。

  当我看到那群顽皮的孩子,在支老师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后,从欢呼雀跃再到一起低头落泪,他们细数着支老师的好——支老师临走前一夜没睡把窗户纸糊好了;支老师很有耐心,总是鼓励他们,从不会因为他们不懂不会就责骂他们;支老师看穿了所有恶作剧背后的始作俑者却从来没有揭发,没有生气,而是默默坚守,兢兢业业。这群朴实的孩子顿悟到了支老师的良苦用心后,一个个飞奔着去挽留支老师,当他们纷纷扑向支老师怀抱的那一瞬间。我哭了,因为我看到了人类最伟大工程师的灵魂在闪闪发光。支老师走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她用爱,用心,用情,打动了每个孩子。就连那个最最讨厌她,希望她趁早离开的董大山也被支老师感化了。

  支老师,她有着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之心,无论学生怎么恶作剧,她都不怨不怒,并且从不向领导和家长打小报告,她爱护学生,胜过爱自己。支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一样。当她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跑去旷课的王如意家家访的时候,当她带着受伤半个月没有就医的小花去恳求医生的时候,当她哭着把因为保护妹妹而和同学打架的初九搂进怀里的时候,当她一脸歉疚四处给大山买黑狗的时候,当她因为专注上课而让自己的女儿赤脚走在冰天雪地里的时候,我感觉她不是一位老师,而是所有学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才会如此无私地奉献自己,才能如此忘我地付出一切。

  支妈妈来泥洋村看过一次女儿,带来了女儿爱吃的豆沙馅月饼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文具用品和他们没吃过的月饼。她心疼女儿,也反对过女儿,但她理解自己的女儿,尊重女儿的无悔选择。支老师深爱着山区的每个孩子,她说哪里有上学的孩子,哪里就要有老师。而支妈妈何尝又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跑到山区来过苦日子,但她自始至终没有说出一句要带走女儿的话,也没有任何劝一句说女儿回家的话语。当支妈妈拿只一个空空的手提袋,独自离开的时候,母女俩噙着泪,远远地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的泪再一次夺眶而出。因为,支妈妈的孑然离去和支老师的倔强坚守,都是源于爱。她们彼此爱着,也彼此理解着,所以,无言,无声。支妈妈成全了女儿的坚守,而支老师守候着教育的初心。

  支老师,就像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扎根在了山区,扎根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她跋山涉水,在孩子们的心田不断播种着希望和梦想,她大爱无疆,用行动诠释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爱心和奉献。

  犹记起,大学毕业后,我也曾前往一个偏远的山区做过三年特岗教师。那时候,也是满腔热血,一片赤诚,想着要为山区的孩子带去温暖和希望。那时刚去的第一天,就被突然窜进房间的老鼠给吓哭了。水管里放出的黄泥水,破旧的窗户和木床,到处都散发着阴森气息的山林,都让我有一种想卷起铺盖走人的冲动。可是,我一想起临走前父母的反对和阻拦,想到他们说我肯定吃不了苦的预言和断定。我就莫名有了勇气和力量来克服一切困难。从小,我就是那种比较任性和倔强的孩子,喜欢和爸妈唱反调。他们不支持我来山区工作,认为我吃不了苦,而我偏偏就来了,我还要证明自己是可以吃的了苦的人。渐渐地,我适应了在山区的教书生活。我不再被突如其来的老鼠吓得尖叫落泪,也不再因水管里黄泥水而苦恼不已,而是和学生一起去山间提泉水,山野的清风开始让我陶醉。

  但是,我没有像支老师一样一直坚守下去。待了四年,由于家庭原因,我还是选择了离开。正是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支老师的一部分经历感同身受而愈发敬佩,愈发感动。虽然,我离开了山区,但庆幸的是,至今依然坚守着一颗立志教书育人的初心。

  感谢支月英老师,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和不足,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您像一盏明灯,会永远照亮我奋勇向前的道路。我将不忘初心,逐梦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