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廉政教育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大型廉政教育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观看《鉴史问廉》,的确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达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守住党性修养和清正节操,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

  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内涵深厚,立意高远。

  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动荡的深刻教训。”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贯穿着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的全过程。历朝历代在反腐败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恪守官德,做到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在党忧党,在党护党,从自身做起,做廉洁从政的模范。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

  “读书思廉”应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只有勤奋学习,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才能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一是深读史书与当代优秀文献。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廉洁清官,诸如于谦拒贿手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杜暹出使埋礼金”等故事,至今读来仍有新意;当代无论是“公仆本色、先锋楷模”的郑培民,还是“朝气、土气、正气”的牛玉儒,亦或是“铁骨丹心铸税魂”的张群,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展示了我们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通过对这些先进事迹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在各种形势下不迷失方向;只有像他们那样,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成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只有像他们那样,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才能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二是细读党章与准则。每位党员同志都曾在党旗下紧握右拳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时时温习党章,时时以党章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意义现实而深远。只有熟读《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才能从思想上提高每位党员干部的行事判断能力,才能从行动上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履职践行水平。三是常读警示与案例。“常思贪欲之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正确的人生追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已自律,严于自察,永葆党员干部的清正本色。

  二、注重自律,身体力行,在工作中始终树立廉洁从政形象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思廉只是敲响了心中的“大钟”,践廉才是真正走进了廉政的“殿堂”。对党员干部而言,在扬弃贪欲杂念、完成灵魂净化的思廉过程中,不断践廉才算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小处做起,积小成大,成就业绩。从小事抓起,始终做到慎独、慎微、自警、自省、自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一是擦亮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迷惑,太多的利益让人眼红眼热。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成名。现实社会中,正是有那么一小撮眼红眼馋而又掌握着实权之辈,在一次又一次的迷乱中迷失方向,被利有所求者的糖衣炮弹击中。作为一名出色的党政干部,唯有以事业为重,以信念支撑,方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认清方向,把好标尺,清而不乱。二是管好嘴巴。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是为人民服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我党对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然而,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觥筹交错,事业上带上了义气和酒气,工作中带上了面子和人情,廉洁从政在第一道防线上蚁穴丛生。三是禁锢欲手。俗话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无论大小领导,从手中有权的那一刻起,我们必须经受的考验便是各种利欲的诱惑,小至一张礼卡、一份纪念品,大至权钱美色交易,无不与这些腐败干部贪念强烈、伸手接受有关。纵观腐败者,由于平时不注重廉政思想的培养,而把权力当成是利益的化身,利用权力到处为自己捞好处,最终越陷越深,被金钱、美色所俘虏,却失去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失去了自己的人格,也失去了自由。当他们身陷囹圄,才悔悟自己的行为,才懂得衡量自己的得失,但都为时已晚,追悔莫及。

  三、敢于较真,接受监督,在行为上始终保持廉洁从政作风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这一问题上,我们同样需要敢于较真的精神,敢受监督的勇气。一是要敢于较真。对于手握实权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敢于较真的态度和作风尤为可贵和必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省委市委的实施意见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作上,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坚持贯彻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组织原则,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努力为主要领导分忧解忧。在纪律上,率先垂范,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经常教育亲属自尊、自重、自爱。在生活上,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力戒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二是要敢受监督。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喻为一面镜子,时时把魏征的谏言作为衡量自己言行过失与否的标准,成就了唐朝的太平盛世。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增强党性观念的重要举措。要强化党员意识,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好基层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如实汇报思想情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和帮助,带头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促进党风的进一步好转,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始终做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