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在技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呢?想象一下每秒120格的画面,两台4K三色激光放映机宽色域、高动态范围成像的画质,RealD 3D放映技术以及12声道外加重低音的环绕式声效。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一:

  在错过了《指环王》、《阿凡达》之后……这回的视觉奇观,总算赶上了第一拨儿。

  电影开始前,还有放了一段李安对本片的技术说明。

  他斯斯文文,如例是一副怪不好意思的模样。

  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好像自己也是新技术革命的参与者似的……

  看完之后的感受是,好电影!

  ……但是估计后续的票房好不到哪去。

  首先是对于新技术的观感。

  并没有十分令人震撼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全片几乎没有大场面。

  但是3D效果,无疑是远超之前的电影的,两个人站在那,有着异常清晰、明显的层次感。

  以及夸张丰富的画面信息,地上的草皮在非特写的情况下,根儿根儿可见。

  大树如羽毛般的叶子,眼白中一丝丝的血丝……

  它的炫技,并没有用大的场面来展示。

  但在看的时候,不由在想,如果这种技术,以后更广泛地应用。《变形金刚》里擎天柱身上的每一根螺丝、每一片铁片,都可以那么清晰,将会是何等震撼的画面。

  关于120帧的适应性问题,作为一个高度近视,加晕车很厉害的人,并没有不适感。

  不可避免地要和李安的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

  可以说,《比利》在各方面都不会有什么优势。

  《少年派》当年在国内创造票房奇迹,最牛的地方有三个:超出同侪的画面、精巧的叙述诡计,引发热议的人性讨论。

  但在《比利》里,这些都没有,或者说不突出。

  画面虽然很好,也是最大卖点,但前期的宣传,已经将人们的期待调得太多,以致于真的看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惊喜。

  故事非常简单,除了不断地闪回,补全前情之外,几乎算得上平铺直叙。

  而关于人性……这部片子虽然也在讨论,但是很显然,恐怕并不讨喜。

  其实探讨人性,也是有可以取巧的地方的。

  简单来说,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喜欢看你批判别人,但不喜欢看你批判自己。

  ……因为后者真的会疼。

  所以韩国电影黑,但往往都是在黑政府、黑警察——总之是别人。

  《少年派》里,派漂泊汪洋,很有可能干出了灭绝人伦的事情,大家揣测他、同情他,为他的选择津津乐道。

  因为其实并没有谁,真的相信自己会被扔在那么“吃人”或者“死”的一个绝境。

  但《比利》不同,我们真的可能会作为一个普通人,去面对英雄。

  以及,我们作为自己的英雄,可能真的会别人轻视和伤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真的是一个十分残忍的故事。

  普通人在残酷的战争中,意外成为英雄,受到大众的追捧。

  而当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英雄这一事实的时候,大众又毫不掩饰地告诉他,真当你是英雄啦?你丫就是一碎催。

  大众——人民——你和我——的自私和短视,在这部110分钟的电影里,被无情地剥露出来。

  “英雄伟大!”、“永远铭记英雄”、“不让英雄有后顾之忧”……这些话,每个人都可以张口就来,反正也不需要什么证明,什么代价。

  但当那个美丽的拉拉队员,因为比利林恩可能因为爱她而留下来,而吓得落荒而逃时,影院里响起尴尬的笑声。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她:远远观望的《魂断蓝桥》多么浪漫。

  柴米油盐的《革命之路》才是我们的生活。

  某个角度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可以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对应着看。

  越战和伊拉克,同样普通、善良的青年,在军队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杀手本能,并最终返回战场的故事。

  《全金属》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小丑在不断地逃避中,回到了宿命的战场。

  而《比利》则反映了人民对士兵的扭曲,比利在不断地犹豫中,最终选择了回到了战场。

  因为那里,没有好莱坞没有加长轿车没有碧昂斯没有拉拉队。

  那里只有早已射出的子弹,他们的家。

  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二:

  当传统银幕语言呼唤明确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好战行动的时候,怎样去拍一部心理上审问反战,维护士兵利益的美国电影呢?李安试图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这部电影解答这一难题。影片讲述一名19岁美国士兵,因其在伊拉克战场的英勇表现而被请到舞台,成为了半个明星。电影较为忠实地改编自本·方丹(Ben Fountain)2012年出版的小说。原著讽刺幽默的风格被认为与《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异曲同工,而电影确舍弃了这一风格,更多地以写实的影像展现了一个国家幼稚地迷恋于战争的功成名就,却忽视战争的残酷现实。

  至于主流观众是否会接受该片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等11月11日,也就是纽约国际电影节点映后、索尼娱乐在全球发行该片时方能一见分晓了。4年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上映时大获成功,借此李安重新定义了3D技术在影像叙事中的运用范围。在《比利·林恩》中,他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影技术,突破性地结合了4K、3D和120fps(5倍于标准帧率),借以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

  电影会是什么样的?考虑到少有电影院配备支持该格式的设备,这个问题也就不太重要了。但在特为纽约国际电影节安装的屏幕上看来,至少在电影节观众眼里,影片超级真实清晰,效果远好于大型高清平面银幕。边缘清晰,有很多超近特写——李安和摄影指导约翰·托尔(John Toll)在影片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是具有穿透力的。但我发现,技术创新将我带入电影,同时也同样将我带出电影。可以这么说,这种格式的电影更适用于年轻演员,至于影片里年纪大的演员,效果就不那么好了——抱歉啦,史蒂夫·马丁(Steve 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