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2016年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观后感

  《深海浩劫》拍摄的非常震撼,故事节奏很快特效也非常爆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深海浩劫》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2016年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观后感一:

  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直接导致11名工作人员丧生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极为严重的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而由此事件改编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正在热映,无疑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关注和热议。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深海浩劫》故事其实很简单,以倒叙的方式开篇,讲述了墨西哥湾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原油泄漏并最终引发大爆炸事件前后十几个小时的故事。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却相当震撼人心,人祸而非天灾揭露利欲熏心下人性贪婪的可怕酿成的严重后果,危机关头生命攸关展现人性中自私与伟大的真实博弈,劫后重生痛定思痛却让创伤中坚强珍惜,环境污染海洋生灵涂炭带给全人类反思。

  如果不是英国石油公司高层代表唐纳德一意孤行,整个钻塔怎会为了赶进度而在疏漏中发生无法逆转的泄漏和爆炸?难忘迈克和唐纳德在休息室的那一番对话,唐纳德代表了公司的利益,以全公司人包括员工们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作为冠冕堂皇的说辞,却实实在在揭露了他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而迈克以自己绝非徒手捉鲶鱼的故事,警告对方却无果更是暴露了资本家的冷酷与自私。

  可笑的是在灾难来临,每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唐纳德为自私与一意孤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他呆若木鸡的被吉米训斥之后,唯一能做的只有灰溜溜的被营救。世界上有多少唐纳德这样的无良商人,自私自利却造成难以消除的恶劣影响?影片中有一幕是原油井喷泄漏后,一只海鸟满身石油横冲直撞的飞机了船舱最后死亡,相当触动人心。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年墨西哥石油泄漏曾造成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污染和毁灭性的打击难道不是对人类的惩罚吗?

  灾难因人性的贪婪而爆发,同时它又是一个双面镜,照出了人性自私和伟大的多面。迈克清醒后没有自己逃生,而是一路救援同事,特别是他将一个同事送到救援地点时与等待救援的生还者那一番对话,简短却又有不可质疑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表现了迈克无私伟大的人性光辉。而他鼓励安德烈勇敢跳海自救那一段,更是将他的勇气和果敢展露无遗。尽管迈克是一个特别平凡草根人物,但他伟大的`精神灵魂却高大异常。

  不得不说《深海浩劫》拍摄的非常震撼,故事节奏很快特效也非常爆裂。石油井喷后钻台的连环大爆炸直击人心,漫天火花不断的余爆紧迫感危机感从头到尾扣人心弦,出色的视觉下打造的是一种灾难降临时无法逆转的恐怖感。因而当影片最后,迈克和妻子女儿团员时,那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欣慰之情才足够敲打人心。

  然而,灾难就是灾难,它有突然性和毁灭性。影片最后与观众一起缅怀了当年在墨西哥湾事件中11名丧生的工作人员,当一张张照片闪回时令人痛心,他们有自己的妻女和家人,本来有美好圆满的人生,却因为灾难而永远失去家庭破碎。沉重的教训其实就在眼前,《深海浩劫》为每一个地球人敲响警钟。

  2016年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观后感二:

  从题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 B级特效片,比如《不惧风暴》《海啸奇迹》《庞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为周二上映,又没做特供3D(原计划是有,后来被憋回去了)的引进片,到周末排片占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国市场被人错过了。

  《深海浩劫》确实是部特效灾难片,可跟上面说的那些又挺不一样。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业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多数工作人员经营救逃生。36小时后,钻井平台彻底坍塌沉入海下,并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深海浩劫》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就是发生事故的这个钻井平台,专业术语叫MODU——半潜式移动近海钻井装置。在维基百科上,与Deepwater Horizon事故有关的词条有十几个,包括爆炸、调查、诉讼、时间线等。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旷日持久,除了持续87天的补救行动(永久封闭减压井要5个月),还有长达5年的诉讼、处罚、调节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过56万顿,仅次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环境、生态、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无法计量。

  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型的公众事件题材,电影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这得从项目的开发说起。

  2011年3月,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宣布,他们获得了《纽约时报》特稿《深水地平线的最后时刻》的电影改编权。这篇文章刊发于2010年圣诞节,参与采写的三位记者David Barstow、David Rohde和Stephanie Saul都曾是普利策奖得主。没错,用中国电影界理解的概念来说,《深海浩劫》是一个非虚构写作开发出的IP。

  基于《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深海浩劫》聚焦于深水地平线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当天,主要场景就是钻井平台,很符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

  以我对类型片的认知,本以为导演会简化人物关系,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叙事节奏,再下力气弄好后面的特效场面就够了。但是没想到,《深海浩劫》并不是这样的行货。

  事故发生之前,电影用了很大篇幅来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现的公司、个人全都真名实姓,没进行杜撰或回避。非虚构题材电影有一个长项,在讲明白故事外,还可以把一个行业的运作情况交代清楚。比如《聚焦》能让你知道报纸上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空头》能讲明白次贷危机的成因,《深海浩劫》在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发油井位于墨西哥湾的马孔多探区,距最近的美国海岸线约48英里。英国石油公司,也就是广告里说他们不仅贡献石油的BP,从2008年承租开发这一区域,租期为10年。众所周知,BP是那种超大型跨国企业,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员工近8万人,覆盖超过70个国家。约翰·马尔科维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 Vidrine就是BP驻在钻井平台上的代表。

  深水地平线属于泛洋钻探设备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气钻井承包商。2009年10月,BP雇佣泛洋的平台和团队到马孔多探区开始进行钻井作业,原先启用的Marianas遭台风受损,到2010年2月才替换成深水地平线继续开工。电影里的主要矛盾双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线员工,有人说这是劳资冲突,估计是阶级斗争看多了,其实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深水地平线造价3.5亿美元,每天的作业费约为50万美元。马尔科维奇在片中反复强调,钻井作业已经超期43天,意味着BP光平台租赁费就要多花2150万美元,而不顾测试指标异常的赶工正是引发事故的首要原因。

  《深海浩劫》的主体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留意一下细节,他们都身着泛洋LOGO的工装。科特·罗素演的是平台负责人(OIM,海上装置经理),马克·沃尔伯格是电气工程师, 还有安全员、钻台作业工人……

  电影还有个细节,沃尔伯格和罗素一拨人坐直升机飞到深水地平线上班,刚好碰到一队穿蓝色工装的人离开。他们是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员,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务商,在地层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在真实的钻井过程中,BP确曾邀请这家公司进行检测,又临时决定取消,但是在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而非电影里描绘的当天。

  《深海浩劫》还用了不少笔墨来解释海上石油作业的技术环节,比如事发前进行的两次固井正负压测试。我是从高中开始就没及过格的物理苦手(偏偏还学了理科),在这儿就不多显眼了,知乎上有专业人士详解,有兴趣可以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