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2016

  昨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yuwenmi小编整理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一:

  11月18日下午14时许,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14时40分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听到这一消息,出席第十届黄埔论坛的73岁台胞宓攸武老先生激动地告诉中国台湾网记者:“我为中国航天人骄傲,为中国航天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自豪。”

  宓攸武十分关注神舟十一号飞船,收看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的直播现场。10月17日,他也观看了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的直播现场。11月18日14时许,当电视荧幕直播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着陆时,他悬着的心放下一半。14时40分许舱门打开,经检测,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身体状况良好。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完全放下了,称赞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中国航天梦抒写了壮丽的篇章。

  宓攸武还将“神舟十一号飞船已安全着陆”这一消息告诉了参加第十届黄埔论坛的同伴们,大家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希望中国航天梦早日实现。

  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观后感二: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的背后,有哪些看不见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经济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探听神舟十一号回家背后的故事。

  一项始于1958年的探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自1958年起,一直进行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研究,承担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回收着陆重任,是保障神舟十一号顺利回家的重要力量。508所相关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历程——

  1959年7月10日,508所提出T7M探空火箭研制任务,以此探索液体探空火箭研制的技术途径。该型号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启蒙型号。1960年4月17日,T7M-003探空火箭发射升空,箭体乘降落伞徐徐降落在东海之滨,这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历史上的首次成功。1966年发射的两枚T—7A火箭,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批次小狗上天的回收着陆任务。

  相关科研人员介绍,在我国国防装备大型实验数据舱回收系统研制中,为摸清有效载荷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对再入段进行实时测量。当再入速度达到马赫数10甚至更多时,有效载荷与周围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可达到千摄氏度以上,会出现“黑障”现象。在当时遥测技术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将这阶段的数据先存储在有效载荷的数据舱磁带中,在着地前将数据舱弹出,对其实施减速并回收,然后通过回收磁带的方式获取数据。

  508所承担了此项任务,先后参加了四十余次发射,全部完成回收任务,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0年5月18日,在我国首次远程火箭全程试验中,南太平洋成功回收数据舱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范例。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跨越的又一大步。科学实验卫星回收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在此次系统研制中,508所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理论分析计算、地面试验和风洞试验验证,解决了降落伞、时间机构、真空润滑等多项关键技术。1976年12月10日,508所首次成功完成科学实验卫星回收舱的回收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卫星回收的国家。2016年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安全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我国返回式卫星时隔十年后再次安全回家,为我国返回式卫星金牌回收系统再添一枚新的勋章。

  截至目前,508所先后完成了我国所有7个型号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参加了25次发射飞行试验,成功率达到100%。

  载人飞船回收是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又一大突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次日成功降落在着陆场,回收着陆系统首次圆满完成飞船回收与着陆任务。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次日返回舱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载着3名航天员成功着陆,为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画上了圆满句号。2016年6月26日,多用途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首次飞行任务画上圆满句号。

  2014年,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在完成近80万公里的绕月旅行后,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并采用半弹道跳跃的方式再入返回地球家园。这是我国首次航天器深空飞行后进行回收着陆,标志着航天器回收技术达到了能够满足深空探测返回的水平,是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我国后续飞船的论证和研制中,基于返回质量和飞行参数等技术条件的不同,回收着陆系统将采用基于群伞的气动减速方案,并需要在超音速条件下打开稳定减速伞。目前,508所已经成功完成了大型群伞技术的验证和超音速稳定减速伞技术验证,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多项安返神器显神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面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十战十捷’所积累下的雄厚技术储备和成熟产品序列,五院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针对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返回轨道提高所带来的新风险,开展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在保证航天员返回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自我加码,聚焦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这一更高的要求,对成熟技术、产品、工艺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让航天员回家之路更安全、舒适”。

  检漏是航天员进入返回舱后的首要工作,只有确保舱门与接口处完全密闭,才能保障航天员在乘返回舱回家时,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空间内。“我们研制的载人飞船舱门快速检漏仪,整个仪器不到5公斤,自动完成全部检测所需时间小于8分钟,可以实现对舱门密封情况的快速、准确检漏,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院510所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舱门快速检漏仪将成为后续空间站和货运飞船等任务的标配,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