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百家讲坛观后感700字

  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最终也难盖棺定论。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曹操在对待大义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筹的,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曹操虽然有政治优势但军事力量却明显不如袁绍,那么他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他把战场选在官渡就是一个可以使敌军一深入就会使补给线拉长战争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约财力敌进我退不计较一两个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这样说明他有务实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的道理,正是这些使得曹操和袁绍在敌强我弱的现实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关键了“许攸判逃”就是袁绍的大省失了,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绍不听忠言,这样的头让许攸感觉没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记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能不胜利么?从此曹操打败袁绍就是中原无敌了,为后面魏国统一三国打下基础。

  从《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0字

  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纪连海的正说鳌拜、孙立群讲李斯、阎崇年谈清史、马瑞芳说聊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隋丽娟的说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无法一一列举。

  而我看了这么多专家教授的论述评说,心里除了崇拜,那就是还有一点点心得,唉,实在是羞于写出,我知道我看了这么多,有些也没有完全看懂。

  三国时代,那可是人才辈出,刘备作为汉室后代,三国演义小说将他做为正方写,曹操、孙权相对就以反方呈现,可是纵观三国,留给后人钦慕的还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却被后人视为奸雄,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篡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这么的评价,让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后人憎恨,后来在20世纪,鲁迅提出了对曹操的看法,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鲁迅,直到今天,人们才从《史记》、《后汉书》,得知一个真实的曹操,他也有温清的一面,他也有宽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诚的一面,这些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出来,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读史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不管是为财而爱,还是为貌而爱,总之这在那个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的情感了,“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郎!”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间唯有真情让人感动。

  再看万人憎恶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坏人吗?有人说她丧权辱国、贪恋政权,凶狠毒辣,可是又有几个皇帝皇后是不杀人的,凡有统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总是被人欺负,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鼎盛之势,总要经历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我并不是很讨厌这个人,还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气。慈嬉如果少听政一些时间,也许这个皇太后就不会这么被万人唾骂,清朝后期,本就是列强兴起,在道光年间,已经受到外国的侵略了,这就是著名的“鸦片战争”何况再过几十年,咸丰帝同治帝的无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这么一个女子驾驭,是中国男人的嫉妒还是自认为没尊严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斋志异》,多数人是读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书都是这样的,读不懂,如今听了这些专家的上课,也懂了好多,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乱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们却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花妖、鬼、狐狸精对人是又恨又爱,可叹可敬,还有好多写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的不同际遇,却是最让人佩服的,“女扮男装,懒汉致富、刺贪刺虐、独撑家业、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却至今伤怀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让人听的荡气回肠,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泪下。

  《红楼梦》,我读了好多次,翻阅数次,也还象个盲人一样,看了红学家的谈红楼,说红楼梦中的男人和女人,让人不能只说男人有多淫乱,让人不能只说女人有多可怜,更让人不能只说女儿有多纯洁,最近买了新解红楼梦,知道了很多红学知识,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原型还是一个废太子的女儿,在清朝也是一个格格了,谜!谜!只能还是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一想到泼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闻就是她王熙凤,一想到纤尘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里埋就是她薛宝钗,一想到豁达奔放就是她史湘云,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贾探春......,贾宝玉是男儿中的女儿,难怪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人永远也百读不解、百读不厌。

  没法一一说完这么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红旗渠的故事》,虽说与“百家讲坛”原来设置的栏目有点跑题,但听了《红旗渠的故事》,我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家乡就有这种渠,父母在那个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马路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再看那些长长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让人不忍糟蹋,一块块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让它流芳传世的。

  “百家讲坛”我还要继续观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书,永远也翻阅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大家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不同的评论,我很喜欢,虽然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后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时来欣赏的,虽然中午观看很疲倦,对于这时的我来说,下班回来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不睡午觉都是值得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相关文章:

1.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2.百家讲坛观后感

3.《百家讲坛》的观后感范文

4.教育片力量观后感汇集

5.电影紫日观后感汇集

6.感动中国观后感汇集

7.地球脉动观后感汇集

8.风雨哈佛路观后感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