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鸟》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迁徙的鸟》观后感范文

迁徙的鸟》观后感篇一:迁徙的鸟观后感(赵老师)

  《迁徙的鸟》——生存的旅程

  摘要:鸟和人类一样,都是为了生存。但那它们对生存付出的旅程是难以评价的,那是高尚,是壮美,是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我们和它们一样都在走生存的旅程!我们的旅程将会和它们一样的高尚!

  关键词:崇高,候鸟,理解,美

  一、对《迁徙的鸟》的剧情分析

  《迁徙的鸟》的拍摄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影片拍摄历时四年,横跨五大洲,所用胶片长达460公里,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自然景地,用450多人,有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科学考察队。与它们一同飞越大地和海洋,一切都是为了捕捉鸟在无尽长空翱翔时的千姿百态。

  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一一叫人尊敬。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鸦对抗到底,保护企鹅宝宝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大型数字纪录片《迁徙的鸟》无论从拍摄技巧还是内容上,均带给了我们久违的惊喜,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全新的视听完美感受,这也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创新。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惟一的不足是解说太稀少,给观众留下鸟的动人姿态,但对它们的理性了解还是太少。

  二、观看后所产生的感情

  这是一部 “视觉系”的电影,一部 “印象派”的电影,或者说,它带给人们的是一场宛如梦境的亲身经历。而按照诗人们的说法,“梦是可以不压韵的”。

  候鸟迁移的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大天鹅要飞越1200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叫人尊敬。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彩。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鸥对抗到底,保护企鹅幼崽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思想深处的那一抹人性之光。“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植物、鸟、鱼等生物不断地死去,不断被杀戮,应该从人类的本身寻找原因。我们可以跟动物成为更好的朋友,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关在动物园里。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友好的态度。尽管在我的片子里面也有鸟被击落的情景,但那是一瞬间,我不想渲染得太多。在这部记录片里我想捕捉温情的永久。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我们的观点告诉广大观众,影响国家的政要。我不知道我的节目能达到多少效果,但我会尽力。”雅克·贝汉纪录片在纪录真实的时候,如何去完成它的道德使命,如何把现状的一切非正常最终扭转,这才是真正的使我们心灵中理性美感得以萌发的药剂。这也许同样是作者欲达到的灵魂的最终救赎。

  在这里结合《迁徙的鸟》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样的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重视,其观念和思想具有着现实的意义。在作品主题的表层,我们能够感知的是作者对于大自然鸟类迁徙这一生活习性和状态的关注,而在其意识的最深处,则显现出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担忧,虽然这样的担忧是隐晦而含蓄的,但却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对之解读的观众无法释怀并久久陷入对人类生态失衡的反思中。用人类学本体论的观点来讲,首先是体现在导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艺术担负着人的心灵以建设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塑造心灵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陶冶性情”,也即是培育人性。我们如果把艺术放在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植人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各门科学的材料,那么纪录片将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将更富有哲学的意义。

  或许,这样的现实意义的存在,我们更应该把它理解为某种平等——一种建立在作者与观者之间的真正的平等。今天世俗化与市场化裹挟着电影电视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划向即时性、“快餐化”的泥潭,失落了持久性的、深度的人文关怀与审美关照,一些纪录片创作者高高在上的心态、故弄玄虚的追求加深了作者与受者的矛盾:纪录片编导以风雅自命,指责大众没有文化品位,只喜欢文化垃圾,观众埋怨纪录片枯燥、晦涩、沉闷,故作高深。的确,面对许多纪录片作品,人们的感动总是无法释放——很多编导总是难以摆脱内心深处潜藏的某种优越感,进而在拍摄时有意无意的形成一种俯瞰,于是,作品常常显现出过多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却少了理解与共鸣——硬挤出来的眼泪冲淡了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于纪录片作者来说,一个是一种自觉的品格和由衷的追求。“放弃你所谓的责任感,放弃你所谓的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拍摄对象,其结果是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正所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纪录片关注人,以人为表现主体,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但人文精神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设定了关注对象的同时,也设定了关注视角和关注方式——以理解的平等的目光,达成一种感悟、沟通和共鸣!我想,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迁徙的鸟》这部作品中有了充分正面的显现。

  也许是社会太过复杂和喧嚣,也许是生活太过琐碎和沉重,使得我们早已忘记了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忘记了以己观物,物我合一的传统,把自己从大自然中人为地分离出来,并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要知道,这实在是自绝其源,自断后路的做法。所以,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感官的愉悦,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沟通、人文关怀。这里的鸟儿已经不是原来的鸟儿,这里的观众也不再是原来的观众,而是一种生命的融合、一种灵魂的共鸣。所以,当枪声响起的时候,我们都会惊呼,而当鹦鹉逃脱牢笼的时候,我们都会庆幸、欢笑。这种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沟通、生物之间奇妙的心灵感应,正是我们久已丧失而正需大声呼唤的东西。所以说,《迁徙的鸟》净化、崇高了我们的心灵,弘扬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悲悯情怀和人文精神。视觉美学的观点认为:审美不是对一个个部分的分别的欣赏,而首先是对一个对象的整体的欣赏。

  可能有人认为用“完美”这个词可能有点言过其实。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论证,这个结果就会一目了然。片子的开头运用了法国作曲家空灵、奇幻的音乐作品,使观众在没有进入影片之前就感受到鸟儿们在空中自由翱翔地畅快之感。这种感觉让人隐隐约约感收到崇高的存在。至的确,鸟的迁徙是一次美丽而崇高的“迁徙”。

  三、从审美角度看

  格式塔心理美学家认为: 一个审美对象不是因为每个部分都达到了完善才产生了美的效果,而美是因为整体的完善。因此,视觉美学的完整性是审美思维的直觉性。

  特征。从心理感受角度而言,这个影片给我们带来了相似的心理冲击,它们都以形象的阔大、气势的磅礴、力量的雄健给人以震撼。而这种感触就是崇高的体现,这是一种壮美。观看的屏幕构造了一幅幅壮美宏大的画面:远镜头中大雁列队成三角形、一字形浩浩荡荡前进的姿态;特写镜头记录下来的鸟儿振翅飞翔时肌肉的震动;多镜头中鸟儿连续飞翔的流畅画面;等等。这是壮美的体现。美产生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对象中感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与对象的同一性。正是这样一种基础奠定了壮美是认同、是审美对象发展扩大化的基础,其中包含着审美对象发展和扩大的潜能。

  壮美的产生及其特点符合美的特性。这就是看影片所产生的美感经验。从日常经验中来看,人们通常把给人以和谐、 优雅、 平静之类感觉的对象叫做美的, 而把那些激荡、 震撼我们的感官以至心灵的对象叫做崇高的。为什么?因为影片提高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而这就是一种崇高的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继续。因而,自然界在我们的审美判断里, 不是在它引起我们恐怖的范围内被评为崇高,而是因为它在我们内心里唤起我们的力量, 即我们的人格并不去放弃最高原则而屈服于它。因此,康德将这样的自然界称为崇高,只是由于它提升想象力达到表述那些场合,在那场合里,心情能够使自己感觉到它的使命的自身的崇高性超越了自然。

  崇高必须是对一种人格力量的体现,崇高感也必须是被人格力量打动的情感。单纯的自然界事物不会成为崇高的对象,虽然它会对人类生命有威胁,但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类总会化险为夷。真正永恒的是人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完我们的旅程。雅克·贝汉在谈到自己创作《迁徙的鸟》时说“我多么期待有一天,四季不再流转,而我们即刻便能启程,离开家园,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像这些鸟儿一样,开始一次神奇的旅程!我多么期待有一天,人们能够打破地域国界的阻隔,明白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那么,我们一定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

  参考文献

  【1】 周新,《自然·生命·承诺—谈(迁徙的鸟)的审美价值》,《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2】 赵勇亮,《论影片(迁徙的鸟)的视觉美学特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34卷第4期

  【3】 郭微,《飞翔的诺言—解读纪录片{迁徙的鸟}》,《环球纵横|电影文学》2009年第16期

  【4】 王欣,《崇高与壮美范畴辨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9卷第4期

  【5】 孙相宁,《关于崇高的讨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4月第21卷第2期

  【6】 彭锦,《鸟的迁徙,美丽的?迁徙?—简评纪录片(迁徙的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报》

  【7】 朱靖江,《‘飞翔是我的诺言’—雅克·贝汉与{迁徙的鸟}》,《新闻周刊》本刊记者|冯亦斐2004年1月19日

  【8】 郑应松, 《自由与平等的哲学思辨—解读纪录电影《迁徙的鸟》的人文内涵》,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10月(下旬)第07卷第30期 第155期